《瑞鹤仙·倚阑观四远》
时间: 2025-01-16 22:43: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瑞鹤仙·倚阑观四远
作者: 吕胜己 〔宋代〕
倚阑观四远。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山形欠舒展。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江淮楚甸。又何曾分明在眼。但临深自觉身高,未可便名博见。休辨。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痴儿浅浅。因他谩说一遍。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大地河山尽现。待於中会得些时,举觞奉劝。
白话文翻译
我倚着栏杆,眺望四方的风景。近处有客人登高远望,因此互相叙旧,分享艰辛。远山的形态显得不够开阔,小峰和云树之间,晦暗明亮不断变化。江淮大地又何曾在我的眼前分明可见呢?但我在深邃的地方,感到自己的身心高远,却不能随便称道见多识广。不要再争辩。我心中所乐之处,无需他人来共同认可。因为有些人说话无知,所以我只好重复一遍。问你们可知宴会之事,回头观看,大地河山尽在眼前。希望在这中间能得到一些时间,举杯相劝。
注释
- 倚阑:倚靠栏杆。
- 登临:指登高望远。
- 磨难:指互相交流所经历的艰辛。
- 欠:不足,缺乏。
- 晦明:指光明和黑暗交替。
- 博见:广泛的见识。
- 共称善:大家共同称赞。
- 痴儿:形容无知的人。
- 举觞:举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胜己,字子云,号云峰,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对山水、田园景色的描绘尤为生动。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吕胜己的游览时,反映了他在观景时的心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本词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开头以倚栏杆远眺引入,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虽然描绘了远山的变化和江淮的模糊,但作者并不在意这些外在的景象,而是更关注内心的感受。
“但临深自觉身高”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界的自我认同,强调内心的富足和宁静是最重要的。在词的后半部分,作者对他人评价的淡然处之,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显得十分洒脱。
整首词写得既有山水之美,又有哲理之思,体现出一种既豁达又细腻的情感,最终回归到举杯相劝的温馨场景,给人以宁静与和谐的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阑观四远:描述了作者站在栏杆旁,眺望远方的情景。
- 近有客登临,故相磨难:近处有朋友在此游玩,大家互相倾诉经历的艰难。
- 山形欠舒展:远山的形状未显得开阔,给人一种压迫感。
- 小峰峦云树,晦明更变:小山峰和树木在云雾中变幻,象征着自然的多变。
- 江淮楚甸:提到江淮和楚地,表现出广阔的地域。
- 但临深自觉身高:在深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受到自己的境界提升。
- 吾心乐处,不要他人,共同称善:内心的快乐不需要他人的认可。
- 痴儿浅浅,因他谩说一遍:指无知者的言论,显得幼稚。
- 问还知宴坐,回光收视:询问朋友是否了解宴会的情况,回头看能看到大地的壮丽。
- 举觞奉劝:最终的举杯劝酒,表现出友谊和欢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形欠舒展”,形象地描绘山的形态。
- 对仗:如“晦明更变”,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 拟人:自然景物的变化赋予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强调心灵的快乐和宁静比外在的繁华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栏杆: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接触。
- 山水:代表自然的雄伟与变化。
- 酒杯:象征着友谊与团聚。
文化内涵
自然景物在诗中常常被赋予人情,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吕胜己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倚阑观四远”的意图是什么? A. 描写景色
B. 寻找朋友
C. 表达心情
D. 叙述历史 -
诗中提到的“江淮楚甸”指的是哪种地理特征? A. 山脉
B. 河流
C. 平原
D. 城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着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吕胜己的自然观察形成对比。
- 杜甫的《登高》更为沉郁,强调历史的沉重感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吕胜己的洒脱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吕胜己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