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与贫为患,唯余即不然。
四方无静处,百口度荒年。
白发生闲事,新诗出数联。
时情竟如此,不免却归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和社会动荡的不满,虽然自己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仍有些许希望。四处都没有安宁的地方,许多人在艰难的日子里挣扎生存。白头的我无所事事,偶尔写几首新诗。面对这样的时代心情,我只能选择回归田园生活。
注释
- 尽与贫为患:尽(全)与贫(贫困)为患(困扰、遭受)。
- 唯余即不然:唯(只有)余(剩下)即(则)不然(不再是如此)。
- 四方无静处:四方(各地)无(没有)静处(安宁之地)。
- 百口度荒年:百口(众多的人)度(生活)荒年(饥荒的年份)。
- 白发生闲事:白发(年老)生(产生)闲事(无所事事)。
- 新诗出数联:新诗(写的新诗)出(出现)数联(几首)。
- 时情竟如此:时情(时局和心情)竟(竟然)如此(如此糟糕)。
- 不免却归田:不免(难免)却(于是)归田(回归田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荀鹤(约850—933),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写田园诗和咏怀诗。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许多人在战乱与饥荒中挣扎。杜荀鹤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同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感受。在诗中,杜荀鹤以“尽与贫为患”开篇,直接点出他与贫困的关系,展示了社会的艰难。接下来的“百口度荒年”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普遍困境,体现了诗人对众生疾苦的关心。
“白发生闲事”一联,展现了诗人年事已高,面对社会动荡和个人无力感的无奈。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用写诗来寄托情感,这在“新诗出数联”中得以体现,诗人通过创作新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似乎试图在混乱的时代中寻找一丝慰藉。
最后的“时情竟如此,不免却归田”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诗人意识到无论怎样努力,外界环境的改变都超出了个人的控制,因此决定归田园,回归自然,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尽与贫为患:表达了诗人对贫困的深深感受。
- 唯余即不然: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有些许希望。
- 四方无静处:社会动荡,环境恶劣。
- 百口度荒年:人民生活艰难,饥荒普遍。
- 白发生闲事:表现诗人年老无所事事的状态。
- 新诗出数联:通过写诗来抒发内心情感。
- 时情竟如此:感叹社会现状的无奈。
- 不免却归田:选择隐退田园,以求内心安宁。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尽与贫为患,唯余即不然”,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使用自然意象来反映内心情感,如“归田”象征回归宁静。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通过对贫困和社会动荡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世间苦难的深刻理解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贫:象征着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 四方:象征着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年老的无力感。
- 田园:象征着宁静和安宁的生活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口度荒年”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生活富裕
- B. 生活艰难
- C. 生活安宁
-
诗人选择“归田”是出于什么原因?
- A. 无所事事
- B. 对现实感到无奈
- C. 喜欢田园生活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杜荀鹤的《寄同人》均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重,侧重于国家的灾难,而杜荀鹤则通过田园意象表达了个人的无奈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
- 《杜荀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