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盛彥光少府丘壑轩》

时间: 2025-01-04 09:25:48

何许觅丘壑,不专在山林。

胸次傥萧散,市朝有幽寻。

只今谢幼舆,超然抱遐心。

俯仰得佳趣,何尝日登临。

我虽非夔旷,粗亦能赏音。

不用一再鼓,山高水深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许觅丘壑,不专在山林。
胸次傥萧散,市朝有幽寻。
只今谢幼舆,超然抱遐心。
俯仰得佳趣,何尝日登临。
我虽非夔旷,粗亦能赏音。
不用于一再鼓,山高水深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向往与探索,并非只在山林之中。即使心情悠然自在,也能在繁华的市井中寻找到幽静的乐趣。如今的谢幼舆,心境超然,追求远大的理想。抬头低头之间,便能获得美好的情趣,何必每天都去登高望远?我虽然不是夔旷那样伟大,但也能欣赏到美妙的音律。不需要反复敲打,山高水深,自有其深远的意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丘壑:指山川、丘陵与沟壑,象征自然风光。
  • 胸次:心胸,心境。
  • :偶然,或许。
  • 幽寻:幽静的寻觅,寻找静谧的地方。
  • 谢幼舆:指谢安的孙子谢幼舆,意指有超然的心境。
  • 夔旷:夔是古代著名音乐家,旷是指宽广,意指胸怀宽广的人。

典故解析:

  • :传说中的音乐家,代表了高雅的音乐才能。
  • 谢幼舆:谢家世代名门,著名的士族,诗中提到他代表了追求高远理想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和散文著称。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悠远为特征,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士人雅士追求隐逸与自然的风潮。诗人可能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希望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喧嚣尘世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追求与对心灵宁静的渴望。开篇即以“何许觅丘壑”引入,诗人并不执着于特定的山林,而是强调心境的广阔,表明即使在繁华的市井中,也能寻找到幽静的乐趣。这种对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士人对生活品质的重视。

“胸次傥萧散,市朝有幽寻”的句子,巧妙地将心灵的宽广与世俗的繁华结合,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诗人提到谢幼舆,突出一种追求高远理想的精神,令人向往。

后面的几句则表现了诗人欣赏自然的能力,虽然自谦“不用一再鼓”,却能感受到山水的深邃与音律的美妙,说明真正的赏乐者并不一定需要外在的条件,而是内心的感悟与领悟。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许觅丘壑,不专在山林。
    诗人询问何处寻觅自然之美,并非局限于山林。

  2. 胸次傥萧散,市朝有幽寻。
    纵使心境悠闲,繁华市井中也能找到安静的乐趣。

  3. 只今谢幼舆,超然抱遐心。
    现在的谢幼舆,心境超然,追求远大理想。

  4. 俯仰得佳趣,何尝日登临。
    低头仰望之间,便能感受到美好,何必每天去登高?

  5. 我虽非夔旷,粗亦能赏音。
    我虽然不是夔旷那样的伟大,但也能欣赏到乐音。

  6. 不用于一再鼓,山高水深深。
    不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敲打,山高水深自有其深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与心灵的宁静进行比喻,强调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俯仰得佳趣”与“何尝日登临”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自然美的欣赏,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壑:象征自然的美丽与丰富。
  • 胸次:象征人的内心世界。
  • 市朝:代表繁华与喧嚣的生活。
  • :象征艺术与美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谢幼舆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后代? A. 谢安
    B. 杜甫
    C. 李白
    D. 陶渊明

  2. 诗人认为真正的乐趣在哪里?
    A. 在山林中
    B. 在市井中
    C. 在高山之巅
    D. 在朋友聚会中

  3. 诗中提到的“夔旷”是指什么?
    A. 一个音乐家
    B. 一个诗人
    C. 一个画家
    D. 一个政治家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诗词对比:

  • 曾几的《题盛彥光少府丘壑轩》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心灵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融入了禅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曾几则更侧重于心境的超然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古诗词》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