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蕊香》

时间: 2025-01-04 08:52:19

髻稳冠宜翡翠。

压鬓彩丝金蕊。

远山碧浅蘸秋水。

香暖榴裙衬地。

亭亭二八馀年纪。

恼春意。

玉云凝重步尘细。

独立花阴宝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蕊香
作者: 赵希{青彡} 〔宋代〕

髻稳冠宜翡翠。压鬓彩丝金蕊。
远山碧浅蘸秋水。香暖榴裙衬地。
亭亭二八馀年纪。恼春意。
玉云凝重步尘细。独立花阴宝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美丽与优雅。她的发髻稳妥,头上戴着翡翠冠饰。鬓边彩丝交织着金色的花蕊,远处的青山如同轻轻蘸水的秋色。她的裙子散发着温暖的香气,映衬着地面。她正值二八年华,意态轻盈,却又因春天的情意而稍显恼怒。她独自站在花阴下,步伐轻盈,仿佛在细细体味着生活的美好。

注释:

  1. :发髻,古代女性的发型。
  2. 翡翠:一种珍贵的绿色宝石,这里用作头冠的装饰。
  3. 压鬓:指发髻旁的鬓发被压着。
  4. 金蕊:金色的花蕊,形容华丽的装饰。
  5. 亭亭:形容女子姿态优雅、挺拔。
  6. 二八:指的是女子年华正好,通常指16岁左右。
  7. 恼春意:因春天的情愫而感到烦恼。
  8. 玉云:形容轻盈的步伐,如同玉石般柔和。
  9. 独立:独自站立,显得清雅孤高。
  10. 宝砌:指用美石铺成的地面,形容环境的优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希{青彡},字希声,号青彡,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擅长描绘女性美与自然景致。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对自然与人情的高度关注时期。诗中通过对年轻女子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青春、爱情与自然和谐的向往。

诗歌鉴赏:

《秋蕊香》是一首充满青春气息的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美丽与优雅。诗的开头通过发髻和饰品的描写,展现出女子的精致与妩媚。接着,诗人以“远山碧浅蘸秋水”描绘出秋天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而淡雅的感觉,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秋日午后。

“亭亭二八馀年纪”一句中,诗人用“二八”来形容女子的年华,生动地捕捉了青春的美丽与朝气。而“恼春意”则增添了一丝忧愁,暗示了青春期少女对爱情和人生的复杂感受。最后一句“独立花阴宝砌”,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独立与优雅,还让人联想到花阴下的宁静与思索,展现了一种脱离世俗的美。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将青春的美丽与内心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令人感慨青春的短暂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髻稳冠宜翡翠:女子的发髻稳妥,头上饰以翡翠冠,这里展现出女子的美丽和精致。
  2. 压鬓彩丝金蕊:鬓边的彩丝被压着,金色花蕊装饰其中,强调了华丽的装扮。
  3. 远山碧浅蘸秋水:描绘远处的青山,如同轻轻蘸着秋水,营造出浓厚的秋意。
  4. 香暖榴裙衬地:裙子散发暖香,衬托出环境的优雅,展现了女子的温柔。
  5. 亭亭二八馀年纪:形容女子正值青春年华,充满活力。
  6. 恼春意:暗示女子因春天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烦恼,增添了情感的层次。
  7. 玉云凝重步尘细:如玉般轻盈的步履,显得格外优雅。
  8. 独立花阴宝砌:独自站在花影下,显得清雅高贵,环境也显得十分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云凝重”比喻步伐轻盈。
  • 对仗:诗中用词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的结合,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年轻女子的形象与情感,表现了青春的美丽与短暂,流露出对青春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发髻:象征着女性的美丽与端庄。
  2. 翡翠:代表珍贵与高雅。
  3. 秋水:象征着清澈与宁静,寓意着成熟与平和。
  4. 榴裙:象征着女性的温柔与妩媚。
  5. 花阴:代表着生机与美好的环境,寓意着隐秘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女子年纪是: A. 十六岁
    B. 二十岁
    C. 二八岁
    D. 三十岁

  2. 诗中“香暖榴裙”指的是什么? A. 女子的发型
    B. 女子的裙子
    C. 女子的手饰
    D. 女子的鞋子

  3. “恼春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生气
    D. 迷茫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钗头凤·世情薄》 李清照
  • 《如梦令》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赵希的《秋蕊香》更侧重于对女性美的细腻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对爱情的感伤与追忆。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