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七言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47:37

在家莫羡出家僧,扰扰营营竟未曾。

相国舟中龙夺剑,山人琴畔鬼吹灯。

从来不肯寻真诀,更自无心学大乘。

汉室诸公鸣玉佩,也须还我一枝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兴七言三首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在家莫羡出家僧,
扰扰营营竟未曾。
相国舟中龙夺剑,
山人琴畔鬼吹灯。
从来不肯寻真诀,
更自无心学大乘。
汉室诸公鸣玉佩,
也须还我一枝藤。


白话文翻译:

在家中不必羡慕出家当僧,
纷纷扰扰的生活竟未曾体验过。
相国的船上龙夺回了剑,
隐士的琴旁鬼在点燃灯火。
从来不肯寻找真正的诀窍,
自己也无心去学习大乘佛法。
汉朝的诸公佩戴着玉佩,
也还需归还我一根藤蔓。


注释:

字词注释:

  1. 在家:指在世俗生活中。
  2. 出家僧:指出家修行的僧人。
  3. 扰扰营营:形容生活的纷乱和忙碌。
  4. 相国:古代对宰相的称呼。
  5. 龙夺剑:可能指权势与斗争。
  6. 山人:隐士,指修道的人。
  7. 鬼吹灯:可能形容神秘或诡异的情境。
  8. 真诀:真正的修行方法或真理。
  9. 大乘:指大乘佛教,强调普度众生的思想。
  10. 汉室:指汉朝,代表历史的辉煌。
  11. 鸣玉佩:指佩戴玉饰发出的声音,象征身份和地位。
  12. 一枝藤:比喻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 相国舟中龙夺剑:可能借用历史上权臣之间争斗的形象,表达权力的斗争和无奈。
  • 汉室诸公鸣玉佩:汉朝的公卿贵族,象征着历史的荣耀与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常表现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社会动荡、士人内心矛盾重重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出家僧和世俗生活的对比,表达了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紧凑,内容丰富。通过对比“在家”和“出家”,诗人传达了对世俗纷扰和内心宁静的思考。在家的人虽然身处繁华,但却未必能体验到真正的平静;而出家僧人虽然放弃了世俗的纷扰,却也可能面临内心的迷茫。诗中“相国舟中龙夺剑”一语,暗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奈。而“山人琴畔鬼吹灯”则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神秘与孤独。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真理的寻求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在家莫羡出家僧:劝诫人们不必羡慕那些选择出家的僧人。
  2. 扰扰营营竟未曾:世俗生活的纷扰并未真正让人体验到内心的平静。
  3. 相国舟中龙夺剑:权力斗争中,龙象征权势,剑则象征争斗。
  4. 山人琴畔鬼吹灯:隐士的孤独生活,暗示着神秘和无法捉摸的心境。
  5. 从来不肯寻真诀:自我反省,承认自己未曾真正寻找人生的真理。
  6. 更自无心学大乘:对大乘佛法的学习缺乏内心的渴望。
  7. 汉室诸公鸣玉佩:历史的回忆,汉朝的繁华与权贵的象征。
  8. 也须还我一枝藤:渴望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在家莫羡出家僧”与“扰扰营营竟未曾”,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如“龙夺剑”暗指权力的争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生活与出家修行,探讨了生活的意义和内心的追求,表达了对真理的渴望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家与僧:象征世俗与超脱。
  2. 龙与剑:象征权力与斗争。
  3. 琴与灯:象征隐士的孤独与神秘。
  4. 玉佩与藤:象征历史的荣耀与简单自然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不必羡慕的对象是哪个?**

    • A. 在家人
    • B. 出家僧
    • C. 山人
    • D. 相国
  2. “龙夺剑”中的“龙”象征什么?

    • A. 自然
    • B. 权力
    • C. 文化
    • D. 心灵
  3. 诗人认为学习大乘佛法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无心
    • C. 认真
    • D. 依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周文璞的《感兴七言三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反映了对自然与内心平静的追求,但周文璞更加倾向于对世俗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周文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