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劣东风性叵常,欺人才去顿炎凉,夜来解尽池塘冻,不到诗髯点检霜。
白话文翻译:
东风的性情不稳定,常常欺骗人,使人从炎热瞬间感到寒凉。昨夜的寒风已经解冻了池塘的冰霜,却不见诗人的白须上有霜。
注释:
- 薄劣:指的是微弱、不堪的意思。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但这里指其性情不定。
- 欺人才去:欺骗人,使人从温暖转为寒冷。
- 顿炎凉:突然感受到凉意。
- 解尽:解冻,去掉冰霜。
- 点检:检查、查看。
- 诗髯:指诗人白色的胡须,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和年岁。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髯”一词可以联想到许多古代文人形象,常以白须作为智慧和经历的象征。诗人的身份和气质在这里得以体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史弥宁,宋代诗人,以清新俊秀的诗风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春风带来的温暖与寒冷的对比,反映了自然变化对人情感的影响。诗人可能在春回大地之际,感受到季节更替的无常与人生的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风的变化,传达了自然界中温暖与寒冷的交替,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脆弱。首句以“薄劣东风”开头,直接表达了对春风的不满,强调了其性情的不稳定,接着用“欺人才去”来形象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第二句则通过“顿炎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冷意,令人感受到气候的剧烈变化。最后两句,诗人观察到池塘的冰霜被解冻,但自己的“诗髯”上却未见霜点,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念。整首诗在对比中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薄劣东风性叵常”:东风的性情微弱而不可靠,暗示着春天的变化无常。
- “欺人才去顿炎凉”:东风欺骗了人们,使人们突然感受到寒冷。
- “夜来解尽池塘冻”:昨夜的寒风使池塘的冰霜融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不到诗髯点检霜”:诗人的白须上却没有霜,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对比:东风的温暖与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东风被赋予了欺骗的特性,增加了诗的生动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与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流转与个人感受之间的微妙关系。
意象分析:
- 东风:象征春天的温暖与生命力,同时也代表着变化无常。
- 池塘:象征生命的滋养与变化。
- 诗髯:作为诗人的象征,代表智慧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A. 东风 B. 池塘 C. 霜 D. 以上都是 -
诗人对东风的态度是?
A. 称赞 B. 不满 C. 恐惧 D. 无所谓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C. 对自然的叹息 D. 对寒冷的厌恶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比较史弥宁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时,所表达的情感与哲思。史弥宁侧重于季节变化对人情感的影响,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示了宋代诗人的独特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