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若耶溪
崔颢 〔唐代〕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白话文翻译:
轻快的小舟行驶得多么快,已然抵达了云林的境地。
在这里我坐在船上,四周是鱼和鸟,船摇晃着映照着山水的倒影。
岩石中传出回声,溪水里说话声愈加宁静。
一切都让人感到幽静,我停下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注释:
字词注释:
- 疾:快,迅速。
- 云林境:云雾缭绕的森林。
- 起坐:坐下与站起,形容人活动。
- 动摇:摇晃,指船在水上晃动。
- 影:指山水的倒影。
- 响自答:岩石中的回声。
- 弥静:愈加宁静。
- 幽:幽静,安静。
- 停桡:停止划桨。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特别的典故,但“云林”意象常用于描绘自然美景,反映文人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704年-754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颢,号白云,山西人。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是“王李杜白”之外的另一位代表诗人。
创作背景: 《入若耶溪》是崔颢在游览若耶溪时所作,若耶溪位于今陕西省,风景如画,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吟咏。诗中的情景描写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从中获得的心灵宁静。
诗歌鉴赏:
《入若耶溪》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表现了诗人对宁静与和谐的向往。诗的开头用“轻舟去何疾”揭示了舟行的轻快,给人一种迅速而轻松的感觉。这种轻快的感觉与后面的“已到云林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舟行带领人们穿越时空,进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地。
接下来的“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描绘了诗人坐在船上,四周被自然所环绕的情景。这里的“鱼鸟”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动摇山水影”则展现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山水的倒影,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进一步的“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岩石的回声与溪水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幽静与诗人内心的安宁。
最后一句“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诗人停下划桨,沉浸在眼前的美丽景色中,这种情感的流露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属与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轻舟去何疾:以“疾”字突显舟行的快感,传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 已到云林境:表明诗人已经到达美丽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
- 起坐鱼鸟间:描绘诗人坐在船上,周围是游动的鱼和飞翔的鸟,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动摇山水影:舟在水中摇动,水面上的山水倒影随之变幻,表现了动态之美。
- 岩中响自答:岩石的回声自然而然,与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自然的神秘感。
- 溪里言弥静:溪水的低语更加宁静,突显出环境的安宁。
- 事事令人幽:一切事物都让人感到幽静,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祥和。
- 停桡向余景:停下划桨,专注于美景,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陶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溪水的“言”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灵性与人性化。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若耶溪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舟:象征着自由与轻松。
- 云林:自然和谐美丽的象征。
- 鱼鸟:生机与活力的代表。
- 山水影:动静结合的美感,反映自然的变化。
- 岩响:自然的神秘感与灵性。
- 溪水:宁静与安详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入若耶溪》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崔颢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云林境”指的是什么样的地方?
- A. 人工园林
- B. 云雾缭绕的森林
- C. 沙漠
- D. 城市
-
诗中“动摇山水影”表现了什么?
- A. 船的摇晃
- B. 山水的倒影变化
- C. 风的吹动
- D. 动物的活动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崔颢的诗更注重舟行的动态与自然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达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