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建德徐元舆
才子方为邑,千峰对县门。
静寒琴意古,闲厌鸟声喧。
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
讼稀应物咏,庭下长兰荪。
白话文翻译:
这位才子刚刚为邑(地方政府)所用,千峰山脉就在县城门前。
在静谧的寒冬中,古老的琴声回荡,闲暇时却厌倦了鸟儿的喧闹。
山中的茶叶仍然被煮成绿色,池塘里的荷花愈发繁茂。
诉讼稀少,应该吟咏自然的物事,庭院下的兰草和荪草长得茂盛。
注释:
- 才子:指有才华的人,特指文人。
- 邑:指地方或县城。
- 静寒:指安静而寒冷的环境。
- 琴意:指琴声带来的情趣。
- 山茗:指山中的茶叶。
- 池莲:指池塘里的莲花。
- 讼稀:指诉讼案件少。
- 兰荪:兰草和荪草,常象征高洁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香溪,晚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以清新自然的风格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梅尧臣在建德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喧嚣的厌倦。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寄建德徐元舆》是一首描绘田园景象和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致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视。首句“才子方为邑”,引入了诗人的身份与角色,表现出他在官场的新鲜感与期待。接下来的“千峰对县门”,则将读者带入一个高远的自然背景之中,展现出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在描写琴声与鸟鸣时,诗人将古琴的静谧与鸟儿的叫声形成了对比,突显出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喧嚣的厌倦。接着,诗人用“山茗烹仍绿”和“池莲摘更繁”描绘出自然的丰盈与生机,似乎在暗示着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最后两句“讼稀应物咏,庭下长兰荪”,则是对理想生活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清闲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追求,展现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才子方为邑:描写诗人刚刚到达这个地方,充满期待。
- 千峰对县门:展现自然的壮观,与县城的和谐相处。
- 静寒琴意古:古琴的声音在寒冷的环境中显得尤为动人。
- 闲厌鸟声喧:对喧闹的鸟声产生厌倦,渴望宁静。
- 山茗烹仍绿:山中茶叶的鲜活表现了自然的生机。
- 池莲摘更繁:池塘里的莲花正盛开,象征着生活的富饶。
- 讼稀应物咏:诉讼案件很少,诗人应当吟咏自然之美。
- 庭下长兰荪:庭院中的兰草和荪草生长旺盛,象征着诗人的高洁情操。
-
修辞手法:
- 对比:古琴与鸟声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心境的变化。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高洁的品德和对世俗的淡泊。
意象分析:
- 千峰:象征着壮丽的自然环境,体现诗人的胸怀。
- 琴:代表着文人情怀,传达出内心的宁静。
- 山茗、池莲:茶与莲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丰盈。
- 兰荪:高洁的品德,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才子”指的是?
- A. 文人
- B. 武将
- C. 商人
- D. 农夫
-
填空题:诗中的“静寒琴意古”表现了诗人对____的向往。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讼稀应物咏”说明诗人生活在一个诉讼案件频繁的地方。
- 对
- 错
答案:
- A
- 宁静生活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但更注重内心的恬静与哲理。
- 杜甫《春望》: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风格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