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芡》

时间: 2025-01-19 17:46:31

蝟毛苍苍磔不死,铜盘矗矗钉头生。

吴鸡斗败绛帻碎,海蚌抉出真珠明。

磨沙漉水莩壳滑,斫桂煮釜风波声。

齿如编贝嚼明月,曼倩不复饥肠鸣。

莫论一斛贵与贱,堂上狼藉无由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芡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蝟毛苍苍磔不死,
铜盘矗矗钉头生。
吴鸡斗败绛帻碎,
海蚌抉出真珠明。
磨沙漉水莩壳滑,
斫桂煮釜风波声。
齿如编贝嚼明月,
曼倩不复饥肠鸣。
莫论一斛贵与贱,
堂上狼藉无由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采集水芡的场景。诗中提到用刺毛(表示水生植物的叶子)来捕鱼,铜盘高耸,钉子般的水草生长。吴地的鸡(指吴地的水鸟)在争斗中破碎了红色的头巾,海里的蚌被挖出,闪耀着明亮的珍珠。磨砂和过滤水的过程让莩壳变得滑腻,砍伐桂树煮制的过程中,听到的风波声响起。齿如贝壳般咀嚼着明月的美好,曼倩(指美丽的女子)却再也没有饥肠辘辘的声音。最后,不必论一斛的贵贱,因为堂上已经狼藉,无法继续行走。

注释

  • 蝟毛:指水草,形状如刺毛。
  • :意为撕裂。
  • 吴鸡:指吴地的水鸟,象征争斗。
  • 绛帻:红色的头巾。
  • 海蚌:指海里的蚌,象征珍贵的珍珠。
  • 莩壳:水草的外壳。
  • 曼倩:美丽的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多样,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渔猎文化有关,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表达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采芡》是一首充满生动意象和细腻情感的诗作。通过对水芡采集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诗的开头,蝟毛与铜盘的对比,生动地呈现了水草的生机与生命力。接下来的吴鸡与绛帻的描写,象征了水鸟在自然界的嬉戏与斗争,增添了诗的动感。

诗中的海蚌与珍珠则是对自然馈赠的赞美,象征着美好与珍贵。磨沙与漉水的意象,体现了人们在自然活动中的细致与用心。同时,诗人用“齿如编贝”比喻月光的柔美,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最后两句中的“莫论一斛贵与贱”,则在反映人们对物质价值的淡泊态度,表达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情感上也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蝟毛苍苍磔不死:描绘了水草生机勃勃的景象。
    2. 铜盘矗矗钉头生:象征着人们在水边的活动,生动地呈现了自然的景象。
    3. 吴鸡斗败绛帻碎:描绘了水鸟之间的争斗,展现了自然界的竞争与生存。
    4. 海蚌抉出真珠明:象征着珍贵的自然资源。
    5. 磨沙漉水莩壳滑:描绘了水草的特性,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6. 斫桂煮釜风波声:表现了人们在自然活动中的辛劳与乐趣。
    7. 齿如编贝嚼明月:比喻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 曼倩不复饥肠鸣:表达了对美的向往。
    9. 莫论一斛贵与贱: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10. 堂上狼藉无由行: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惑。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齿如编贝”)、对仗(如“磨沙漉水”)、象征(如海蚌与珍珠),展示了丰富的艺术特点。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蝟毛:象征生命与活力。
  • 铜盘:代表工具与自然的结合。
  • 吴鸡:象征竞争与斗争。
  • 海蚌与真珠:象征珍贵与美好。
  • 齿如编贝:象征对美的享受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吴鸡”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斗争
    C. 富贵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海蚌抉出__明”中的空白应填入什么?

  3. 判断题
    这首诗强调了物质的价值高于精神的追求。(对/错)

答案

  1. B
  2. 真珠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
  • 《江南春》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采芡》和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梅尧臣更关注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人生的短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分别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梅尧臣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