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

时间: 2025-01-04 08:46:30

侍亲数数来浮汴,护榇迢迢复渡淮。

旨蓄曾无御寒具,细君唯有隐居钗。

月衔远入鱼衔浪,潮退长汀蚌阁崖。

素服华颠色相似,青铜不忍见形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淮
梅尧臣
侍亲数数来浮汴,
护榇迢迢复渡淮。
旨蓄曾无御寒具,
细君唯有隐居钗。
月衔远入鱼衔浪,
潮退长汀蚌阁崖。
素服华颠色相似,
青铜不忍见形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淮河游历时的感受。他的亲人频繁地来到汴河边,远道而来护送棺材,长途跋涉再次渡过淮河。棺材里没有温暖的衣物,而只有细君(妻子)一根隐居时用的钗子在。这时明月映照着远方,仿佛鱼在衔着浪花,潮水退去,滩涂上露出了蚌壳和崖壁。素衣素服,白发苍苍的我和那青铜的形骸,再也不忍直视。


注释:

  • 侍亲:侍奉亲人,指的是对亲人的关心和陪伴。
  • 浮汴:指在汴河上漂浮,可能是指舟船。
  • 护榇:护送棺材。
  • 旨蓄:意指棺材里没有温暖的衣物。
  • 细君:温柔的妻子。
  • 隐居钗:隐居时所用的发钗,象征简朴和孤独。
  • 月衔远入:月光照射入远方,描绘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 潮退长汀:潮水退去后,漫滩显露出来。
  • 素服华颠:白衣苍头,形象的描绘老年人的状态。
  • 青铜不忍见形骸:形骸如青铜一般,已不忍直视自己的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彭年,号天池,宋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重视自然景物的描绘,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晚年,可能是他在经历了亲人去世后,表达对生死的感慨与思考。诗中渗透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过淮》是梅尧臣用以表达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的作品。诗的开头描写了作者的亲人频繁前来,细腻地传达了对生命、死亡的思考。尤其是“护榇迢迢复渡淮”,将护送棺材的路途描绘得漫长而艰辛,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依依不舍。

接着,诗中提到“旨蓄曾无御寒具”,这句可以看作对逝者的遗憾与无奈,暗示了生者对死者的无力与悲哀,而“细君唯有隐居钗”则表现了作者在失去亲人后的孤独。月光与潮水的描写则借助自然景象来映衬作者的内心情感,构建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最后两句“素服华颠色相似,青铜不忍见形骸”,以自我反思收尾,表现出对自己老去的无奈和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给人以沉重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亲情的哀悼,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思考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侍亲数数来浮汴:亲人频繁地前来,意指对亲情的依恋。
  2. 护榇迢迢复渡淮:长途护送棺材,强调生死的悲痛与距离的遥远。
  3. 旨蓄曾无御寒具:棺材里没有御寒的衣物,暗喻对逝者的遗憾。
  4. 细君唯有隐居钗:妻子只留下隐居时的钗子,象征孤独与惆怅。
  5. 月衔远入鱼衔浪:月光与自然的结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6. 潮退长汀蚌阁崖:潮水退去,滩涂显露,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7. 素服华颠色相似:白衣苍头,体现了老年的无奈与相似。
  8. 青铜不忍见形骸:自我厌弃,不忍直视衰老的自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铜不忍见形骸”,将自身状态与青铜相提并论,强调生命的无常。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工整,对仗工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亲情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感慨,体现了人对生死的思考,展示了梅尧臣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永恒,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潮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素服:代表着哀悼与对逝者的尊重。
  • 青铜:象征着坚硬与冷漠,反映出作者对衰老的厌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护榇”指的是什么? A. 护送棺材
    B. 送行的船
    C. 隐居的地方

  2. 诗中提到的“细君”指的是? A. 妻子
    B. 朋友
    C. 亲人

  3. 诗的主题主要在表达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景色
    B. 亲情与生死
    C. 友情的流逝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静夜思》:同样以夜晚为背景,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但更为直接和简洁;而《过淮》则通过复杂的意象和情感,深入探讨生死与孤独的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梅尧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