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石称捣衣,捣衣人不见。
云缨白飘颻,岩树长匆蒨。
犹应寒夜中,山月来铺练。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石头上,传来捣衣的声音,但捣衣的人却不见踪影。白云如缨带般轻盈飘动,山岩上的树木显得格外苍翠。想必在寒冷的夜晚,山中的月光就像银练一般洒下。
注释:
- 幽石:指静谧的石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捣衣:捣衣服,古代女子的劳动,象征着勤劳和生活的琐事。
- 云缨:形容白云如缨带般轻盈飘动。
- 匆蒨:形容树木生长茂盛,苍翠繁茂的样子。
- 寒夜:指寒冷的夜晚,突出环境的清冷。
- 山月:山中的月光,象征着清亮与宁静。
- 铺练:像织物一样铺展,形容月光如织物般洒落。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对捣衣和月光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劳动场景及自然景色的和谐美。捣衣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着女子的辛勤与生活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创作背景:梅尧臣的诗作常描绘山水之美,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本诗写于他游嵩山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
诗歌鉴赏:
本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嵩山的夜景,展现了自然与劳动的和谐美。开头两句通过“幽石”和“捣衣”的意象,塑造了一幅宁静的画面,仿佛在描写一个夜晚的生活场景,但捣衣的人却不见,使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孤寂和神秘感。接下来的“云缨白飘颻,岩树长匆蒨”则将自然景色与人事相结合,增强了诗意的层次感。最后两句通过“寒夜”和“山月”,将时间与空间结合,月光的洒落让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灵气。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事的思考,体现了梅尧臣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幽石称捣衣:在幽静的石头上,有捣衣的声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捣衣人不见:捣衣的人却不见,增加了神秘感。
- 云缨白飘颻:白云如缨带轻盈飘动,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岩树长匆蒨:山岩上的树木显得苍翠,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犹应寒夜中:在寒冷的夜晚,暗示时间的流逝。
- 山月来铺练:月光如织物般洒落,描绘了清亮的夜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练”,形象生动。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景象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与劳动的和谐美,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山水间的宁静与美好。
意象分析:
- 幽石:象征着静谧与内心的宁静。
- 捣衣:代表着辛勤的劳动与生活的琐碎。
- 云缨:象征轻盈与自由,展现自然之美。
- 山月: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带给人们温暖。
互动学习:
-
选择题:
-
本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梅尧臣
- D. 白居易
-
诗中“幽石称捣衣”中的“幽石”主要指?
- A. 明亮的石头
- B. 宁静的石头
- C. 巨大的石头
- D. 颜色鲜艳的石头
-
-
填空题:
-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劳动的和谐美,表达了对____的思考与感悟。
- 诗中“山月来铺练”的意象主要体现了____的美。
-
判断题:
- 本诗描绘的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对/错)
- 诗中提到的捣衣人是诗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对/错)
答案:
- 选择题:1. C 2. B
- 填空题:1. 生活 2. 月光
- 判断题:1. 对 2.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光下的情景,表达了思念之情,风格与梅尧臣的作品在意境上有共通之处,但杜甫更侧重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