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带亭》

时间: 2025-01-07 06:14:50

上到青林杪,凭栏尽桂州。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沙际分鱼艇,烟中见寺楼。

不知垂去客,更得几回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到青林杪,凭栏尽桂州。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沙际分鱼艇,烟中见寺楼。
不知垂去客,更得几回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登上高处,俯瞰桂州的美丽景色。四周青翠的树木映衬着远处的千座山峰,河水环绕着城市流淌。沙滩边上,渔船在水中穿行,雾气中隐约可见寺庙的楼阁。我不知道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还能再有多少次机会来这里游玩。

注释:

  • 青林杪:青林的顶端,指高处的树林。
  • 凭栏:依靠栏杆,表示在高处俯瞰。
  • 桂州:指桂林地区,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气势雄伟。
  • 一水:指流动的河水。
  • 沙际:沙滩的边缘。
  • 鱼艇:捕鱼的小船。
  • 烟中:指雾气或烟霭中。
  • 寺楼:寺庙的建筑,常象征宁静和信仰。
  • 垂去客: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诗人对客人的思考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叔雅,号山人,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风格独特,常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象,作品多以豪放和豪情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的游历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游历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在生活中的闲适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簪带亭》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桂州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情感和思考。开头“上到青林杪”,一语道出诗人身处高处的状态,立刻引导读者进入诗的境界。接着“凭栏尽桂州”,更加强调了视野的开阔,诗人似乎在高处俯瞰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令人感受到一种豪放与洒脱。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两句将山水的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千山万水环绕着城市,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诗人通过“沙际分鱼艇,烟中见寺楼”,将生活的气息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渔船的点缀与寺庙的朦胧,传达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最后一句“不知垂去客,更得几回游”,则是诗人对来访者的寄情,表达了对游历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无奈。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到青林杪:表达诗人登高的情景,象征着对生活的追求。
  • 凭栏尽桂州:表示俯瞰的心态,展现广阔的视野与地域感。
  • 千峰环野立:形容山的壮观,反映自然的雄伟。
  • 一水抱城流:河水环绕城市,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城市的繁华。
  • 沙际分鱼艇:描绘渔船的悠然,表现生活的宁静。
  • 烟中见寺楼:寺庙隐约可见,增添了空间的神秘感。
  • 不知垂去客:反映对来访者的思考,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更得几回游:对未来的期待与不确定,传达出生活的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千峰环野立"比喻自然的壮丽。
  • 拟人:烟雾中寺楼仿佛在向人招手,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前后句式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游历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林:象征生机与希望。
  • 千峰:代表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一水:暗示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鱼艇: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 寺楼: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桂州”主要指哪个地区? a) 北京
    b) 桂林
    c) 南京

  2. “千峰环野立”中“千峰”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a) 城市
    b) 海洋
    c) 山峰

  3. 诗人对“垂去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迎
    b) 思考与无奈
    c) 失望

答案:

  1. b) 桂林
  2. c) 山峰
  3. b) 思考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刘克庄的《簪带亭》更注重对生活的描绘和对客人情感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了自然的静谧与个人的内心感受,二者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