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曲》

时间: 2025-01-08 01:16:34

黄旗一片边头回,两河百郡送款来。

至尊御殿受捷奏,六军张凯声如雷。

元戎剑履云台上,麾下偏裨皆将相。

腐儒笔力尚跌宕,燕山之铭高十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阵曲
作者:刘克庄
黄旗一片边头回,两河百郡送款来。
至尊御殿受捷奏,六军张凯声如雷。
元戎剑履云台上,麾下偏裨皆将相。
腐儒笔力尚跌宕,燕山之铭高十丈。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事胜利的场景。黄旗在边境上迎风飘扬,来自两条河流的各个郡县都送来了庆贺的礼物。至尊的皇帝在宫殿里听到捷报,六军的凯歌震耳欲聋。将领站在云台上,手握剑履,麾下的将士们都是英勇的将领。即使是一些腐朽的文人,写下的诗文依然气势磅礴,燕山的铭文高耸入云。

注释:

  • 黄旗:指军队的旗帜,象征胜利。
  • 边头:边疆的前线。
  • 两河:指两条重要河流,象征各地方的支持。
  • 至尊:指皇帝,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
  • 捷奏:指胜利的奏报。
  • 六军:指六支军队,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
  • 元戎:指主要的将领。
  • 偏裨:指副将或下级将领。
  • 腐儒:指陈腐的文人。
  • 燕山之铭:燕山上的碑铭,象征豪壮的气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东海,宋代著名词人、诗人。他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战事、边疆等题材,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英雄豪杰的赞美。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多次与外敌交战之际,表现了对国家胜利的庆祝和对边防将领的赞扬。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战争胜利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乐观态度和对士兵的敬意。

诗歌鉴赏:

《破阵曲》是一首气势恢宏的诗,展现了边疆胜利的壮丽场景。诗的开头以“黄旗一片边头回”引入,瞬间让人感受到战场的氛围与紧迫感。接着,诗人描绘了地方郡县纷纷送来庆贺的场景,体现了民心向背与国家的团结。诗中“至尊御殿受捷奏”一句,将皇帝的威严与胜利的喜悦结合,突显了国家的荣耀。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将帅的描绘,“元戎剑履云台上”,展示了将领的英姿,表达了对他们勇敢和智谋的赞美。而“腐儒笔力尚跌宕”,则反映出即使是文人也不能掩盖战争的荣耀,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激昂,既有对胜利的欢庆,更有对士兵和将领的崇敬,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旗一片边头回:描绘了边境战场胜利时的场景,黄旗在风中迎风飘扬。
  2. 两河百郡送款来:各个地区纷纷送来庆贺的礼物,表现出民众的欢庆。
  3. 至尊御殿受捷奏:皇帝在宫殿中收到胜利的报捷,彰显了国家的荣耀。
  4. 六军张凯声如雷:六支军队的凯歌轰鸣,如雷声般震耳欲聋,表现出胜利的气势。
  5. 元戎剑履云台上:主要将领站在高处,手握剑履,象征着权威和勇气。
  6. 麾下偏裨皆将相:麾下的副将都是才干出众的将领,显示出军队的实力。
  7. 腐儒笔力尚跌宕:即使是腐朽的文人,他们的诗文依然气势磅礴,表现出文化的厚重。
  8. 燕山之铭高十丈:燕山上的铭文高耸,象征着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比如“六军张凯声如雷”以声势比喻胜利的喜悦,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燕山之铭高十丈”则通过夸张手法展现出铭文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胜利的高度赞美,体现了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旗:象征胜利与荣耀。
  • 两河:代表地方的支持与团结。
  • 至尊: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
  • 云台:高处,象征权力与威严。
  • 燕山之铭:象征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旗”象征什么? A. 失败
    B. 胜利
    C. 战争
    D. 和平

  2. “至尊”在诗中指的是谁? A. 将领
    B. 军队
    C. 皇帝
    D. 文人

  3. 诗中提到的“腐儒”主要指什么样的人? A. 忠臣
    B. 英雄
    C. 陈腐的文人
    D. 勇士

答案:1.B 2.C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满江红·写怀》(岳飞):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和士兵的热爱。
  • 《出塞》(王昌龄):描绘边疆战事的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破阵曲》与《满江红》: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战士的赞美,但《满江红》更强调个人的悲壮,而《破阵曲》更注重集体的荣光与胜利。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