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任谏议词二首》

时间: 2025-01-07 23:31:54

凛凛诤臣节,恂恂循吏名。

世嗟阳谏议。

人忆谢宣城。

优诏才三接,嘉言未一行。

清霜数行泪,岂为故人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任谏议词二首
作者:韩元吉

凛凛诤臣节,恂恂循吏名。
世嗟阳谏议,人忆谢宣城。
优诏才三接,嘉言未一行。
清霜数行泪,岂为故人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任谏议的惋惜之情。诗中开篇提到任谏议的坚贞品格和温文尔雅的名声,接着感慨世人对阳谏的赞叹与怀念谢宣城的情景。尽管他曾获得三次优待的诏书,但却没有得到一句称赞的言辞。最后,诗人流下几行清冷的泪水,这泪水并非出于对故人的倾心,而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

注释

  • 凛凛:形容威严而庄重的样子。
  • 诤臣:直言谏诤的臣子。
  • 恂恂:形容温和、谦逊的样子。
  • 阳谏议:阳光下的谏议,意指直言不讳的劝谏。
  • 谢宣城:指谢安,东晋时期的名臣,以其谏言著称。
  • 优诏:优待的诏书。
  • 嘉言:赞美的言辞。
  • 清霜:比喻冷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元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其作品常表现对社会时局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任谏议遭贬的时期,诗人对其遭遇深感惋惜,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忠臣直谏却不得志的普遍感慨。

诗歌鉴赏

《挽任谏议词二首》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忠诚直言之士的惋惜及对社会风气的反思。诗的开篇“凛凛诤臣节,恂恂循吏名”,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任谏议的正直与温和,暗示了其不屈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接下来的“世嗟阳谏议,人忆谢宣城”,则用谢安的例子引出对古人直谏精神的怀念,揭示出当时社会对直言者的冷漠与遗忘。

“优诏才三接,嘉言未一行”一联,透出对任谏议的无奈与悲哀,诗人虽然获得了三次优待,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认可的言辞,这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最后的“清霜数行泪,岂为故人倾”更是情感的爆发,此处泪水并非出于对故人的倾诉,而是对忠臣遭贬的无奈与痛惜,显示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展现了韩元吉对忠臣正直品质的高度赞赏与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凛凛诤臣节:形容任谏议气节高洁,像寒风中的松柏,坚韧不拔。
  • 恂恂循吏名:温文尔雅的官员之名,体现其温和的处事态度。
  • 世嗟阳谏议:人们对忠臣直言的赞叹,意指时代的变迁与无情。
  • 人忆谢宣城:表达了对古代直言者的怀念,传达出一种失落感。
  • 优诏才三接:虽获得三次优待的诏书,但未能获得真正的理解与认可。
  • 嘉言未一行:没有受到称赞的言辞,反映出对忠臣的漠视。
  • 清霜数行泪:眼泪如霜般冷清,表明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岂为故人倾:流泪不是为故人,而是为理想与正义的悲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任谏议与谢宣城,反映出社会对直言者的态度变化。
  • 比喻:将泪水比作清霜,增强了情感的冷峻感。
  • 排比:多次提及“优诏”“嘉言”,加强了对忠臣遭遇的强调。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忠臣直谏的精神,反映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失望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达了对被忽视的正直者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霜:象征清冷与孤独,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无奈。
  • :代表情感的宣泄,传递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谢宣城”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谢家父子
    B. 谢安
    C. 谢道韫
    D. 谢灵运

  2. “优诏才三接”中的“优诏”指的是什么? A. 普通的诏书
    B. 优待的诏书
    C. 重要的诏书
    D. 平常的命令

  3. 诗人对任谏议的态度是? A. 反感
    B. 惋惜
    C. 不在乎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作品,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 《春望》:同样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忠臣的怀念。

诗词对比

  • 韩元吉的《挽任谏议词二首》与杜甫的《兵车行》均反映出对社会的忧虑与对忠臣的惋惜,但韩元吉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杜甫则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展现对时代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便于读者了解时代背景。
  • 《诗词鉴赏指南》:提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适合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