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晴窗欲晓鸟声春,
唤起藜床入定身。
老去不知三月暮,
梦中亲见两诗人。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窗前,春天的鸟鸣声在欲晓之际响起,
这声响唤醒了我,令我从藜床上坐起。
年岁已老,竟不知三月已接近尾声,
在梦中我亲眼看见了两位诗人。
注释:
- 晴窗:阳光明媚的窗户。
- 欲晓:快要天亮的时候。
- 鸟声春:春天的鸟叫声。
- 藜床:一种用藜草编制的床,表明诗人生活简朴。
- 老去:年纪渐长,感慨时光流逝。
- 三月暮:三月的末尾,暗示春天即将过去。
- 梦中:在梦里,表露出对诗人和诗歌的怀念。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两诗人”没有具体指代,但可以理解为对古代诗人的怀念或向往,可能是对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追忆,也可能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诗词,尤其以山水诗见长。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表明他在生命的黄昏时刻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体悟,借春天的意象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诗歌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春天的鸟鸣声,展现了诗人清晨的悠然自得和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晴窗欲晓鸟声春”将我们带入一个温暖的春晨,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鸟鸣声如同春天的号角,唤醒了沉静的藜床,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接下来的“老去不知三月暮”则突显了诗人的自我觉察,表达了他在岁月流逝中感到的无奈与惆怅,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是春末。最后一句“梦中亲见两诗人”更是令人遐思,梦境中与诗人相见,暗示着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或许在生命的尽头,诗歌成为他与世界对话的唯一方式。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清晰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窗欲晓鸟声春: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清晨,窗外的鸟鸣声在逐渐破晓的时刻响起,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 唤起藜床入定身:鸟声唤醒了诗人,他从简陋的藜床上坐起,暗示诗人的简朴生活。
- 老去不知三月暮:诗人感叹自己年老,竟然不知道三月即将结束,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梦中亲见两诗人:在梦中与两位诗人相见,表达了他对诗人理想的追求和对文学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鸟声春”与“入定身”,形成一种和谐的音韵。
- 意象:晴窗、鸟声、藜床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拟人:鸟声似乎在呼唤诗人,赋予了自然生命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在平凡生活中找到宁静与美的心态。
意象分析:
- 晴窗:象征着明亮的生活态度。
- 鸟声:春天的生机,表达了生命的希望。
- 藜床:反映了诗人的简朴与内心的宁静。
- 三月: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春天的结束。
- 梦中诗人:象征着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晴窗欲晓鸟声春”中“欲晓”是什么意思?
- A. 天亮
- B. 天黑
- C. 下雨
- D. 风大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藜床”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床
- C. 一种饮料
- D. 一种器具
答案: B
-
诗人为何感叹“老去不知三月暮”?
- A. 不喜欢春天
- B. 感慨时间流逝
- C. 忘记季节
- D. 忘记生日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方岳的《梦放翁为予作贫乐斋扁诚斋许画斋壁予本无是》与李白的《将进酒》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理想的追求。方岳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与时间的流逝,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作品及其风格。
- 《古诗词鉴赏》:对古代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