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高柳蝉嘶》

时间: 2025-01-01 14:11:09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

晚云如髻。

湖上山横翠。

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

天如水。

画楼十二。

有个人同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高柳蝉嘶 汪藻 〔宋代〕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晚云如髻。湖上山横翠。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天如水。画楼十二。有个人同倚。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柳树上蝉声嘶鸣,采菱的歌声随着秋风飘扬。晚霞如同发髻般美丽。湖边的山峦横卧,翠色欲滴。卷起西楼的帘幕,雨后凉风拂袖。天空清澈如水。在那十二层的画楼上,有个人与我一同倚靠。

注释:

  • 高柳蝉嘶:形容蝉在高高的柳树上鸣叫。
  • 采菱歌断:指采菱的歌声随风飘散。
  • 秋风起:秋风开始吹起。
  • 晚云如髻:晚霞像女子盘起的发髻。
  • 湖上山横翠:湖边的山峦横卧,翠色欲滴。
  • 帘卷西楼:卷起西楼的帘幕。
  • 过雨凉生袂:雨后凉风拂袖。
  • 天如水:天空清澈如水。
  • 画楼十二:形容楼阁华丽,层数众多。
  • 有个人同倚:有个人与我一同倚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藻,字彦章,宋代文学家,其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湖边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漫步湖边,感受自然的变化,同时抒发对某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湖边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诗中“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等句,生动地描绘了秋日的声音和景象,而“晚云如髻”、“湖上山横翠”则进一步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晚霞和山峦的美景。后句“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则转入室内,通过雨后的凉风和清澈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最后“有个人同倚”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柳蝉嘶”:以蝉声嘶鸣开篇,营造出秋日的氛围。
  • “采菱歌断秋风起”:采菱的歌声随风飘散,秋风开始吹起,增添了秋日的动感。
  • “晚云如髻”:晚霞像女子盘起的发髻,形象生动。
  • “湖上山横翠”:湖边的山峦横卧,翠色欲滴,描绘了湖边的美景。
  • “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卷起西楼的帘幕,雨后凉风拂袖,转入室内,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天如水”:天空清澈如水,形容天空的清澈和宁静。
  • “画楼十二”:形容楼阁华丽,层数众多。
  • “有个人同倚”:有个人与我一同倚靠,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晚云如髻”将晚霞比喻为女子盘起的发髻,形象生动。
  • 拟人:“高柳蝉嘶”将蝉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湖上山横翠”与“天如水”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湖边的景色,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意象分析:

  • 高柳蝉嘶:蝉声嘶鸣,营造秋日的氛围。
  • 采菱歌断:采菱的歌声随风飘散,增添秋日的动感。
  • 晚云如髻:晚霞像女子盘起的发髻,形象生动。
  • 湖上山横翠:湖边的山峦横卧,翠色欲滴,描绘湖边的美景。
  • 帘卷西楼:卷起西楼的帘幕,营造宁静的氛围。
  • 过雨凉生袂:雨后凉风拂袖,转入室内,增添宁静感。
  • 天如水:天空清澈如水,形容天空的清澈和宁静。
  • 画楼十二:形容楼阁华丽,层数众多。
  • 有个人同倚: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晚云如髻”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2. 诗中“有个人同倚”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忧愁 D. 愤怒

  3. 诗中“湖上山横翠”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湖边的山峦横卧,翠色欲滴 B. 湖水波光粼粼 C. 湖边的柳树摇曳 D. 湖上的船只穿梭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风格更为豪放。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暮时分的景色,情感更为婉约。

诗词对比:

  • 汪藻《点绛唇·高柳蝉嘶》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前者细腻婉约,后者豪放奔放。
  • 汪藻《点绛唇·高柳蝉嘶》与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前者情感含蓄,后者情感直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藻的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风。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众多宋代词人的作品,可对比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