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
作者: 杨公远 〔宋代〕
满城风雨霍然开,不负登临亦快哉。
时俗半无乌帽堕,世情那有白衣来。
且沽薄酒酬佳节,欲赋新诗愧短才。
折得黄花簪两鬓,任渠两鬓自毰毸。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满城的风雨突然放晴,登高望远的快乐不负此行。
时下的风俗已经没有人戴乌帽,世上又有谁穿白衣来?
不如买点薄酒来庆祝佳节,想要写首新诗却感到才华短浅。
折得两朵黄花插在鬓边,任凭两鬓的白发随意飘散。
注释:
字词注释:
- 霍然: 突然、迅速的样子。
- 乌帽: 古代一种黑色的帽子,象征传统的风俗。
- 白衣: 通常指代清高或隐士的人。
- 薄酒: 指价格便宜的酒。
- 黄花: 指菊花,象征重阳节。
- 毰毸: 形容头发凌乱的样子。
典故解析:
- 重阳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黄花: 菊花在重阳节时盛开,寓意长寿和祝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公远,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以幽思寄情,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变迁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九日》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珍视。诗的开头描绘了风雨过后晴朗的景象,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生机,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接着,诗人通过对时俗的叹息,表现出对社会风俗变迁的关注,表达了对传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尤其是“时俗半无乌帽堕,世情那有白衣来”两句,既是对传统的告别,也是对现代社会冷漠的批判。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饮酒作诗来庆祝节日,流露出对自己才华不足的自谦与无奈,展现了诗人的真实情感。最后以“折得黄花簪两鬓”作为结尾,蕴含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黄花的象征意义更加深了诗的情感厚度。整首诗既有对传统节日的欢庆,又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城风雨霍然开: 描绘了风雨过后晴朗的情景,象征着新的希望。
- 不负登临亦快哉: 表达了登高的愉悦与满足。
- 时俗半无乌帽堕: 反映当时流行风俗的变化,乌帽的消失象征着传统的衰落。
- 世情那有白衣来: 对隐士或清高人群的缺失表示无奈与叹息。
- 且沽薄酒酬佳节: 表示对节日的庆祝,借酒消愁。
- 欲赋新诗愧短才: 表达了诗人想要创作却感到才华不足的自谦情感。
- 折得黄花簪两鬓: 用黄花象征重阳节,插花的动作传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念。
- 任渠两鬓自毰毸: 表达对白发的无所谓,体现了对生活的洒脱与豁达。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黄花象征着重阳节,白衣象征清高。
- 比喻: 风雨的变化比喻人生的起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重阳节的庆祝,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怀念,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变迁与个人处境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雨: 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变化。
- 乌帽: 代表传统与旧风俗。
- 白衣: 象征着隐士、清高。
- 薄酒: 表达对生活的满足与自得。
- 黄花: 象征长寿与祝福,联系到重阳节的习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满城风雨霍然开”描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A. 风雨交加
B. 风和日丽
C. 阴云密布 -
“时俗半无乌帽堕”中的“乌帽”象征着什么?
A. 传统风俗
B. 现代生活
C. 名利追求 -
诗人为何感到“愧短才”?
A. 因为创作了优秀的诗歌
B. 因为想写新诗却感到才华不足
C. 因为没有时间写诗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也是描写重阳节的诗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白秋诗》(李白): 都是以节日为主题,探讨人生与时间的流逝,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赏析》
- 《杨公远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