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摩诘诗爱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

时间: 2025-01-19 19:05:43

万金筑华堂,千金教新音,不知忧患场,著脚日愈深。

今人喜议古,後亦将议今,使汝有子孙,闻之亦何心?

邓通擅铜山,死日无一簪,未死汝勿喜,五溪多毒淫。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读王摩诘诗爱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

作者: 陆游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万金筑华堂,千金教新音,不知忧患场,著脚日愈深。
今人喜议古,後亦将议今,使汝有子孙,闻之亦何心?
邓通擅铜山,死日无一簪,未死汝勿喜,五溪多毒淫。


白话文翻译:

用万金打造华丽的堂屋,花费千金教导新音律,却不知忧患之地的艰辛,脚步已在日渐深沉。
如今的人们喜欢讨论古代的事,未来也会讨论今天的事情,若你有子孙,他们听闻又能有什么心情呢?
邓通在铜山中致富,但他死时连一根簪子都没有,未死之前你别得意,五溪之地多有毒害与淫乱。


注释:

  • 万金:形容财富极多,指代巨额的金钱。
  • 华堂:华丽的房屋,象征地位与财富。
  • 忧患场:指生活中的艰辛与困苦。
  • 著脚:脚步加深,暗示行走的时间久。
  • 邓通:历史上著名的富人,因铜矿而致富,最后却一无所有。
  • 五溪:指代某个地理区域,象征着危险和隐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及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诗词创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弱之际,陆游常以诗词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反映社会的现状和历史的教训。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陆游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首联以“万金筑华堂”开篇,揭示了物质财富的重要性,但随之而来的“千金教新音”表明即使拥有财富,也难以逃避生活的苦难。这里,陆游对当时社会的奢华与空虚有着深刻的批判。

接着,诗人提出“今人喜议古”,强调对历史的讨论,但他却质疑这种讨论的意义,认为后人对于曾经的辉煌或是今天的成就,终究不会有太多的感触和实质的改变。通过“使汝有子孙,闻之亦何心”,他表达了对后代的担忧,认为历史的教训未必能被铭记。

最后,借邓通的故事,诗人警示人们财富的无常,强调在物质上再富有也难以抵挡死亡的到来。整首诗通过严谨的逻辑与深邃的思考,把财富、历史、生命的无常与人性的脆弱都一一展现,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金筑华堂:以万金之巨构建华丽的厅堂,反映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
  2. 千金教新音:投入千金教导新的音乐,表达了对文化的重视,但也暗示这种重视可能是表面的。
  3. 不知忧患场:对生活艰辛的无知,体现了人们的盲目。
  4. 著脚日愈深: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艰难越来越深刻。
  5. 今人喜议古:现代人热衷于谈论古代的事情,显示文化的延续。
  6. 後亦将议今:未来的人也会讨论今天的事。
  7. 使汝有子孙,闻之亦何心:即使有后代,他们又能如何理解这些历史?
  8. 邓通擅铜山:邓通因铜矿致富的故事,暗示财富的来之不易。
  9. 死日无一簪:邓通死时一无所有,象征财富的虚幻。
  10. 未死汝勿喜:在生时也不应自满,时常保持警惕。
  11. 五溪多毒淫:五溪地区充满危险,暗喻世事的复杂与黑暗。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古今的对比突显财富与生命的关系。
  • 象征:邓通的故事象征财富的无常,五溪则象征着社会的混乱和风险。
  • 反问: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加深了对历史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财富、历史和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人性的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陆游以个体的命运映射出时代的苦涩,警示人们珍惜眼前,警惕虚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堂:象征富贵与荣华。
  • 新音:代表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 忧患:象征生活中的艰辛与挑战。
  • 铜山:象征着财富的来源,但同时也暗藏隐患。
  • 五溪:作为象征,代表社会的混乱与危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陆游的《读王摩诘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财富的渴望
    • B. 对人性与历史的反思
    • C. 对古代文化的赞美
  2. 诗中提到的“邓通”是指:

    • A. 一位历史学家
    • B. 一位富有的商人
    • C. 一位诗人
  3. “五溪多毒淫”的含义是:

    • A. 生活的美好
    • B. 社会的混乱与危险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作品均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前者关注个人与历史,后者则更倾向于民族命运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陆游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