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事葛楚辅、侍郎余处恭二詹事招储禁同寮沈》
时间: 2025-01-17 09:23: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雨捣珠屑,吹作空中尘。
拂水无落晕,映峦有遮痕。
承华两端尹,嘉招出城闉。
一尊浇云师,借风开昼昏。
诸鬟忽脱鬟,孤镜亦卷裀。
西湖翳复皎,南山洗如新。
舍舟步柳堤,曳杖啄松门。
乃是小上林,亦有虎守阍。
桂落剩金粟,蓉妆浓绣屏。
高堂竹梢上,幽榭荷叶滨。
群仙此小憩,呼酒领一欣。
秋花隔水笑,笑我随纱巾。
更酬不知筹,互嘲还作春。
行乐戒多取,况复仄羲轮。
归发兀颓玉,那知醉与醒。
白话文翻译:
清晨细雨打在珠子上,吹起空中的尘埃。
轻拂水面不留波纹,映照山峦留下遮掩的痕迹。
承华在两端是官员,嘉招从城门外走出。
一尊酒壶浇洒云雾,借着风来开启白昼与昏暗。
众多的发髻忽然掉下,孤独的镜子也卷起帷帐。
西湖的景色既隐秘又明亮,南山经过洗涤如同崭新。
舍舟漫步在柳堤上,拖着拐杖啄食松门。
这就是小上林,那里还有老虎守卫着。
桂花落下剩下金色的果实,荷花盛装浓妆绣屏。
高堂的竹梢上,幽静的阁楼靠着荷叶的岸边。
一群仙人在这里稍作休息,呼唤酒水共享欢欣。
秋花在水中笑着,嘲笑我随风飘动的纱巾。
更是没有筹码的应酬,互相嘲笑又回到春天。
行乐要谨慎不要贪多,况且还在拗折的行程中。
归来时枉然颓废,谁知道醉与醒的分别。
注释:
- 晓雨:清晨的雨。
- 捣珠屑:用珠子捣打的细小雨滴。
- 拂水无落晕:轻轻拂动水面不留波纹。
- 承华:指官员,可能指代特定的官职。
- 浇云师:浇洒云气的酒。
- 诸鬟:众多的女子发髻。
- 孤镜:独自的镜子。
- 西湖、南山:自然景观,象征美好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中常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杨万里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宋代诗人群体中的佼佼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人雅士常在西湖一带游玩。诗中描绘了一个清晨的美丽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享受。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给事葛楚辅、侍郎余处恭二詹事招储禁同寮沈》是一首描绘清晨美景的诗作,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整首诗以“晓雨”开篇,展现了一个清新而生动的早晨,细雨如珠,给人以清润之感。随后,诗人通过“拂水无落晕,映峦有遮痕”等句子,巧妙地描绘出水面和山峦的不同状态,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诗中多次提到的“西湖”、“南山”等地名,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通过“舍舟步柳堤,曳杖啄松门”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而“群仙此小憩,呼酒领一欣”则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欢愉,体现了诗人重情重义的一面。
整首诗的情感在轻松愉悦中又透着对人生的思考,最后一句“那知醉与醒”则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的深思,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雨捣珠屑:描绘清晨细雨的景象,雨滴如同珠子般细腻。
- 吹作空中尘:细雨随着风吹起空中的尘埃,形成美丽的画面。
- 拂水无落晕:轻轻拂动水面,水面没有波纹,表现出宁静。
- 映峦有遮痕:山峦在水面映照中留下的痕迹,形象生动。
- 承华两端尹:承华是官职,暗指诗人所交往的官员。
- 嘉招出城闉:嘉招是朋友,描述出城的情景。
- 一尊浇云师:酒壶浇洒云雾,形成诗意的场景。
- 借风开昼昏:借助风来开启白天与黑夜的对比。
- 诸鬟忽脱鬟:众多女子的发髻突然掉落,展现了轻松幽默的一面。
- 西湖翳复皎:西湖的景色,既隐秘又亮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滴比作珠子,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秋花隔水笑”。
- 对仗:整首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现诗人与友人共游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洒脱而又深刻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清新与生机。
- 水:代表宁静与流动的生活。
- 山:象征稳重与自然的伟大。
- 酒:代表欢愉与朋友间的情谊。
- 桂花、荷花:象征美好与富饶的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晓雨捣珠屑”中的“珠屑”主要指: A. 珠子
B. 雨滴
C. 水波
D. 云彩 -
“西湖翳复皎”中的“翳”是指: A. 阴暗
B. 明亮
C. 繁盛
D. 幽静 -
诗中提到的“群仙”指的是: A. 神仙
B. 朋友
C. 文人
D. 游客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陶渊明在田园诗风格上的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向往,但杨万里的作品更为细腻生动,而陶渊明则更具哲理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