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省中院壁》

时间: 2025-01-04 07:16:45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

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省中院壁

掖垣竹埤梧十寻,
洞门对霤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
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
退食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
许身愧比双南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省中庭院的幽静景象:高大的竹子和梧桐树环绕着庭院,常常能听到细雨滴落的声音。春天的花瓣随风飘落,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宁静。此时,鸣鸠和乳燕在空中嬉戏,象征着青春的美好。然而,诗人却感到自己如同那些腐朽的儒生,晚年时光已经虚度,不能再继续学习,心里充满了苦闷和不安。即使身处高位,但自己却没有为国效力写下一个字,心中感到羞愧,不能与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相比。


注释:

字词注释:

  • 掖垣:指庭院的围墙。
  • 竹埤:竹林和水塘,描绘环境幽静。
  • :细雨,滴水的声音。
  • 游丝:指春天的柳絮或花瓣,随风飘浮。
  • 鸣鸠:鸣叫的斑鸠,象征春天的生机。
  • 腐儒:指年纪大而无所作为的读书人。
  • 衮职:指官职,通常指高位。
  • 双南金:比喻高尚的品德,双南金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德象征。

典故解析:

  • 南金:常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诗中提及与之对比,表现诗人的自责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本是官宦人家,后因政治动荡与个人遭遇,辗转流亡各地。他的诗风以关注民生、抒发个人感慨著称,作品数量庞大,内容深刻。

创作背景: 《题省中院壁》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他生活困顿、仕途失意之时。诗中表现出诗人对阳光明媚春日的向往与对自己失落的深刻反思,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省中院落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切感慨。在前四句中,诗人通过“竹埤”“落花”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清幽的环境,展现春日的静谧与生机,流露出诗人对青春的怀念。在后四句中,诗人将自己的处境与美好的景象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晚年无所作为的自责,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和对仗,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腐儒衰晚”与“退食迟回”一组对仗工整的句子,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极度失落。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无奈的叹息,展示了杜甫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掖垣竹埤梧十寻:描绘了庭院的高大竹林和梧桐,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2. 洞门对霤常阴阴:细雨滴落,透过洞门,营造出一种阴暗而宁静的感觉。
  3. 落花游丝白日静:春日的花瓣随风飘落,白日显得宁静。
  4. 鸣鸠乳燕青春深:鸣鸠和乳燕在空中飞翔,象征着美好的青春时光。
  5. 腐儒衰晚谬通籍:指自己年老无所作为,感到愧疚。
  6. 退食迟回违寸心:即使退休在家仍感到心中不安。
  7. 衮职曾无一字补:身为官职,却没有为国家做出贡献。
  8. 许身愧比双南金:心中自愧无能,无法与贤人相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鸣鸠”“乳燕”比作青春的象征。
  • 对仗:如“腐儒衰晚”和“退食迟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反映了诗人对青春的向往及对自身困境的自责,抒发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梧:象征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 落花、游丝:代表自然的流逝与无常。
  • 鸣鸠、乳燕:象征青春与生机,反衬诗人的失落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题省中院壁》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2. 诗中“腐儒衰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自责
    • C) 高兴
    • D) 缅怀
  3. 诗人用何种意象来表现青春的生机?

    • A) 落花
    • B) 鸟鸣
    • C) 竹林
    • D) 雨滴

答案:

  1. B) 杜甫
  2. B) 自责
  3. B) 鸟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题省中院壁》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但杜甫更注重内心的感受与反思,王维则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杜甫的诗更具社会批判性,王维则展现了隐逸的理想与超脱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