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时间: 2024-09-19 22:09:02

山路仍多雨,秋天最易阴。

呼舟乱滩响,倚杖俯溪浔。

风力凭江横,云容隐树深。

一寒遽如许,料理欲归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即事
作者:李流谦 〔宋代〕

山路仍多雨,秋天最易阴。
呼舟乱滩响,倚杖俯溪浔。
风力凭江横,云容隐树深。
一寒遽如许,料理欲归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多雨的山路,容易阴沉的气候。舟艇在急流中发出喧闹的声响,诗人倚着拐杖俯视溪水流淌。风力在江面上横扫,云彩隐匿在深深的树林中。寒意突然袭来,心中渴望回家的情感愈发强烈。

注释:

  • 山路:指山中的小路,常常因雨而泥泞。
  • 呼舟:指船只在水中行驶时发出的声音。
  • 乱滩:急流或波浪拍打的水滩,声音喧嚣。
  • 倚杖:意为依靠手杖,表现出诗人年迈或疲惫的状态。
  • 溪浔:溪流和水边的景象。
  • 风力凭江横:风力在江面上横扫,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强劲。
  • 云容:云彩的形状或神态。
  • 料理欲归心:整理心情,渴望回归故乡。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此类主题在宋诗中常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末年,卒年不详,字仲明,号东海,主要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秋季,正值多雨时节,诗人或是在游历途中,因外在环境引发了内心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此诗以秋天的气候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雨中山路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阴郁而又深远的氛围。诗的开头两句“山路仍多雨,秋天最易阴”,直接点明了季节和气候的特征,给人一种凉意袭来的感觉。接下来的“呼舟乱滩响,倚杖俯溪浔”,描绘了舟行水中的声音与诗人倚杖观水的静谧,形成了动与静的对比,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风力凭江横,云容隐树深”,此处通过“风力”和“云容”增强了自然景色的动感和层次感,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渺小的感觉。最后两句“一寒遽如许,料理欲归心”,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寒冷的气候加深了思乡之情,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渗透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路仍多雨:山中小路上仍然是雨水频繁,暗示了阴沉的天气。
  2. 秋天最易阴:秋季常常阴云密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3. 呼舟乱滩响:船只在急流中发出的声音,表现出自然的喧嚣。
  4. 倚杖俯溪浔:诗人倚靠手杖,俯视溪水,透露出他的疲惫与沉思。
  5. 风力凭江横:强风在江面上横扫,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6. 云容隐树深:云彩隐匿在树木深处,彰显出自然的神秘。
  7. 一寒遽如许:寒气突然袭来,感受到秋天的凛冽。
  8. 料理欲归心:整理心情,渴望归家的情感愈发强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呼舟乱滩响,倚杖俯溪浔”,对仗工整。
  • 拟人:如“风力凭江横”,赋予风以力量,生动形象。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营造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雨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环境的变化,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归属感的渴望,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山路:象征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
  • :象征忧愁与思念。
  • :代表人生的漂泊。
  • :象征变化与不安。
  • :象征不可捉摸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2. 填空题:诗中“呼舟乱滩响,倚杖俯_____浔。”

  3. 判断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错)

答案:

  1.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流谦 vs 王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流谦更多表现内心情感,而王维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 李流谦 vs 杜甫:杜甫的诗往往带有社会关怀,而李流谦则更加个人化,关注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