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秋日丁香)》

时间: 2025-01-06 08:30:55

一番飞次春风巧,细看工夫。

点缀红酥。

此际多应别处无。

玉人不与花为主,辜负芳菲。

香透帘帏。

谁向钗头插一枝。

意思解释

采桑子(秋日丁香)

作者: 王炎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番飞次春风巧,细看工夫。点缀红酥。此际多应别处无。玉人不与花为主,辜负芳菲。香透帘帏。谁向钗头插一枝。

白话文翻译:

春风巧妙地吹拂,这一轮的花朵盛开,细细看来是多么用心的装点。此时此刻,恐怕别的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景致。美人不再与花争辉,真是辜负了这春光的美好。香气透过窗帘,谁又会在发钗上插一枝花呢?

注释:

  • 飞次:形容春风的轻盈和频繁。
  • 红酥:指红色的花朵,形容娇嫩。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
  • 芳菲:形容花草的美好和芳香。
  • 钗头:发钗的顶部,通常用于插花或装饰。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对春风、花朵、美人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惜春情怀。诗中提到的“玉人”与“芳菲”暗含了对自然与人间美好的双重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炎,字仲华,号元白,宋代词人,其词风多以清丽见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秋日,正值丁香花期,诗人借鉴春天的景象,表达对秋日丁香的惋惜和美好之情。

诗歌鉴赏:

本词通过对春风与丁香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诗的开头通过“飞次春风巧”引入,给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感觉,仿佛春风轻抚过面颊,带来温暖和生机。接着,诗人细致地描绘了花朵的娇嫩,暗含对自然之美的赞赏。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之中,诗人却感受到了一种孤独与惋惜,“此际多应别处无”表达了对这份美好独特性的感慨。最后,诗人以“香透帘帏”结束,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感叹美丽的事物总是如此短暂。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一番飞次春风巧”:春风轻柔地吹过,似乎是精心安排的。
    2. “细看工夫”:细细观察,发现其中的用心。
    3. “点缀红酥”:花朵如红酥般娇嫩,形象生动。
    4. “此际多应别处无”:此时此刻,恐怕别的地方没有这样的美景。
    5. “玉人不与花为主”:美人不再与花争辉,似有遗憾。
    6. “辜负芳菲”:对春光的辜负,感叹美好易逝。
    7. “香透帘帏”:香气从帘子间透出,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8. “谁向钗头插一枝”:问谁会在发钗上插一枝花,暗示对美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红酥,形象细腻。
    • 拟人:赋予美人和花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 诗中用词讲究,形成对称美。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短暂生命的感叹,情感细腻而深邃。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生机与柔情。
  • 红酥:代表自然界的美好与脆弱。
  • 玉人:象征人间美的存在。
  • 芳菲:象征美好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一番飞次春风巧”中的“飞次”意指什么?

    • A. 笨拙
    • B. 轻盈
    • C. 强烈
    • D. 缓慢
  2. “玉人不与花为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争宠
    • B. 忧伤
    • C. 欢喜
    •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炎的《采桑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慨,但王炎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