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三首 其一
作者: 王时翔 〔清代〕
梨花小院东风谢,无主残春。
燕子专人。巷口斜阳记不真。
个侬背面罗窗下,粉泪偷匀。
立到黄昏。淡月微风上绣裙。
白话文翻译:
在梨花盛开的幽静小院中,春天的东风已经消逝,庭院显得无人问津,春天的残影让人感到惆怅。燕子在专注着某个人,巷口的斜阳照射,却似乎不再真实。那个人在罗窗下背对着我,偷偷地抹去脸上的泪水。直到黄昏,我站在那儿,淡淡的月光和微风轻轻拂过她的绣裙。
注释:
- 梨花:梨树开花,象征春天的美好。
- 东风:春天的风,通常带来温暖的气息。
- 无主:无人照料,显得冷清。
- 斜阳:夕阳西下的光景,常用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惆怅。
- 罗窗:用细纱或绢制成的窗户,透出柔和的光线。
- 粉泪:形容女子因悲伤而落下的泪水,粉色指柔美的面容。
- 绣裙:刺绣的裙子,象征女子的美丽与纤细。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意象表现了春天的残酷与情感的细腻,反映出清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时翔,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诗人通过对小院和春天的描写,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诗歌鉴赏:
《采桑子三首 其一》是王时翔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示了作者对春天与爱情的深刻感受。词中描绘的“梨花小院”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更是诗人情感寄托的空间。东风的谢绝与无主的残春,暗示了生活中无奈的失落感。燕子与斜阳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增添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中“个侬背面罗窗下,粉泪偷匀”一句,将女子的柔弱与悲伤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里的“罗窗”不仅是环境的描写,更是情感的屏障,隔绝了彼此的距离。最后的“立到黄昏,淡月微风上绣裙”,将情感推向高潮。黄昏象征着人生的晚期,淡月与微风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丽。
整首词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细腻表达,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梨花小院东风谢:梨花盛放的小院里,东风已经停息,暗示春天的结束。
- 无主残春:院中无人,春天的美好只剩下孤寂与残余。
- 燕子专人:燕子似乎在关注某一个人,增加了情感的悬念。
- 巷口斜阳记不真:斜阳的光芒映照着巷口,却让人感到不真实,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个侬背面罗窗下:那个人在罗窗下背对着我,增添了神秘感。
- 粉泪偷匀:她悄悄地抹去眼泪,展现柔弱与无奈。
- 立到黄昏:我站在黄昏时分,象征着情感的沉淀。
- 淡月微风上绣裙:月光和微风轻抚着她的绣裙,表现出一种优雅而又忧伤的气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与情感相联系,暗示春天的流逝与情感的消逝。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情感,关注某人,增强了情感的层次。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梨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东风:春天的使者,带来温暖和生机。
- 斜阳: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情。
- 罗窗:隔绝与亲近之间的距离。
- 粉泪:柔弱与悲伤的体现。
- 绣裙:美丽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梨花小院”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秋天的落寞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
“立到黄昏”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平静
D. 忧虑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与对春天的怀念。
- 苏轼《水调歌头》:在对月的描写中,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文学研究》
- 《王时翔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