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钲鼓振山谷,旌旗蔽丘原。
日昃不遑食,走马上高山。
岩峦杳无极,下有千仞渊。
虎豹对我啼,风霜凋我颜。
征人怀永叹,弱质焉所安。
白话文翻译:
鼓声震动山谷,旗帜遮蔽了丘陵和原野。
太阳已西沉,我没有时间吃饭,骑马奔赴高山。
山峦绵延无尽,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千仞深渊。
虎豹在我面前吼叫,风霜使我的容颜憔悴。
征战的游子长叹不已,弱小的身躯又何处能够安身呢?
注释:
- 钲鼓:一种打击乐器,古时常用于军中,表示鼓舞士气。
- 旌旗:指军队的旗帜,象征着军队的威风和气势。
- 日昃:太阳下山,指时间已晚。
- 不遑食:没有空闲时间吃饭,形容忙碌。
- 高山:指征战时需要攀登的高山,象征艰难的征途。
- 千仞渊:形容深不可测的深渊,暗示危险。
- 虎豹:代指猛兽,象征着威胁和恐惧。
- 风霜:形容恶劣的天气,可能引申为艰苦的生活环境。
- 弱质:指身体虚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洪,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多描绘战争场景,表现了对征战生活的苦痛与思考。其作品风格多为慷慨激昂,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豪情和悲怆。
创作背景:
这首《虞美人诗 其三》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人可能身处征战之中,深感身心疲惫与无奈,因此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战斗生活的沉重感受和对安全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虞美人诗 其三》是一首充满战争气息的诗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征战士兵的艰辛与无奈。开头两句以“钲鼓振山谷,旌旗蔽丘原”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场面,鼓声震耳欲聋,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动感。接下来的“日昃不遑食,走马上高山”则将时间的紧迫感与士兵的疲惫感结合在一起,士兵为了战争不得不放弃基本的生活需求,表现出对战争的无奈与奉献。
“岩峦杳无极,下有千仞渊”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征战的艰险,山峦的高耸与深渊的危险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对士兵所面临的困境感到深深的忧虑。而“虎豹对我啼,风霜凋我颜”则进一步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猛兽的吼叫与风霜的侵袭,象征着前方的危险与士兵的脆弱,形成了情感的高潮。
最后两句“征人怀永叹,弱质焉所安”则是对士兵内心深处的感慨与反思,长久的征战让士兵感到心灵的疲惫与无助,弱小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又能何去何从,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以豪迈的气势与深沉的情感交织,展现出一种悲壮的美,令读者感受到时代的沉重与个体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钲鼓振山谷:鼓声在山谷间回荡,形象地表现出战斗的紧张气氛。
- 旌旗蔽丘原:军旗遮蔽了原野,展现出军队的规模及气势。
- 日昃不遑食:时间已晚,但士兵仍忙于征战,显示出生活的艰辛。
- 走马上高山:形容士兵在高山上行军,暗示征途的艰难。
- 岩峦杳无极:山峰高耸入云,似乎没有尽头,象征着征战的艰难。
- 下有千仞渊:深渊在脚下,表示前方的危险与无望。
- 虎豹对我啼:猛兽的吼叫让人感到恐惧,象征着生存的威胁。
- 风霜凋我颜:恶劣的环境使士兵容颜憔悴,感受到生活的艰苦。
- 征人怀永叹:士兵因不断的战争而感到深深的叹息。
- 弱质焉所安:身体虚弱的士兵在这样的环境中何处能够安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豹对我啼”,将猛兽与战斗环境相结合,增强了危险感。
- 对仗:如“日昃不遑食,走马上高山”,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风霜)赋予人的情感,使得环境与士兵的心情紧密相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征战的艰辛,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面临的生存压力与心理挣扎。诗中展现的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归属的渴望,使得作品在豪迈的气势中透出一丝悲凉,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钲鼓:象征战争的号角,激发士气与斗志。
- 旌旗:代表军队的力量与荣耀。
- 高山:象征征途的艰难与挑战。
- 千仞渊:暗示生存的危险与深不可测的未来。
- 虎豹:象征着生存环境的威胁与恐惧。
- 风霜:代表艰难的生活状况,触动心灵深处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昃不遑食”意思是:
A. 时间已晚没时间吃饭
B. 日落时分
C. 吃饭很重要
D. 太阳很美 -
“虎豹对我啼”中“啼”字的意思是:
A. 吼叫
B. 哭泣
C. 吵闹
D. 叫唤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
A. 和平安宁
B. 冷酷严峻
C. 美丽如画
D. 充满欢乐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比较王洪的《虞美人诗 其三》与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但王洪的诗更强调战争的艰辛与无奈,而李白的诗则表现出对生活的豪情与豁达。王洪通过对环境的刻画传达了士兵的沉重,而李白则通过饮酒的豪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王洪诗集》
- 《古代战争与诗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