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寄怀素窗陈姝,回文七律》
时间: 2025-01-17 10:17: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寄怀素窗陈姝》
秋声几阵连飞雁。
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怨赋歌诗,
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
楼高倚望长离别。
叶落寒阴结。
冷风流得未残灯,
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声音阵阵,飞雁相伴而来。
梦醒时分,愁肠随之断裂。
我想将满腔的愁怨写成歌诗,
竹子和梧桐交错,影子在月光下显得迟缓。
高楼上我倚望,思念长长的离别。
秋叶纷纷落下,寒阴渐渐笼罩。
冷风吹过,灯光尚存未灭,
静夜中幽庭的小窗被轻轻掩闭,透出微弱的光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秋声:指秋天的声音,如风声、鸟鸣等。
- 飞雁:象征着远行与离别。
- 梦断:指梦境的破裂,隐喻思念与失落。
- 愁怨:忧愁和怨恨的情感。
- 竹梧:竹子和梧桐树,常用作表现秋天的意象。
- 寒阴:寒冷的阴影,暗示秋冬的来临。
典故解析:
- 飞雁: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乡。
- 竹梧:古代文人常以竹、梧象征高洁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芬,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他的诗歌通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创作背景: 《虞美人 寄怀素窗陈姝》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的时期。诗中表达了对离别、孤独的深切思考,反映出诗人对友人陈姝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 寄怀素窗陈姝》以秋天为背景,运用自然元素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头以“秋声几阵连飞雁”引出主题,飞雁传递出离别的情感,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思念。随着诗歌的推展,梦的破碎象征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奈,愁怨的情感如影随形,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忧伤的氛围。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描绘出一种静谧而又凄凉的夜景,竹与梧的交错象征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内心的纠葛。而“楼高倚望长离别”则将思念推向了高峰,诗人似乎在高处眺望着远方,心中满是离别的苦涩。
最后两句“冷风流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未熄的灯光似乎在映照着内心的希望与失落,半掩的窗明暗交替,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声几阵连飞雁:秋天的声音传来,伴随着飞雁,象征离别。
- 梦断随肠断:梦醒时分,愁肠随之断裂,表达失落感。
- 欲将愁怨赋歌诗:想把愁怨写成诗歌,反映内心情感的渴望。
- 叠叠竹梧移影月迟迟:竹与梧的影子在月下交错,意象绮丽而凄凉。
- 楼高倚望长离别:高楼上思念远方的离别,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叶落寒阴结:秋叶纷落,寒冷的阴影象征孤独与忧伤。
- 冷风流得未残灯:冷风吹过,灯光尚存,暗示思念的延续。
- 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幽静的夜晚,小窗半掩,象征内心的微光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叠叠竹梧”和“冷风流得”,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如“秋声”、“冷风”,赋予自然以情感。
- 意象:通过“飞雁”、“灯光”等意象,营造出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思考和对友人陈姝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情感的转折。
- 飞雁:代表着远行与离别,触动人的思乡情绪。
- 竹梧:象征高洁与孤独,常用于表达文人的情感。
- 灯光:象征希望与温暖,尽管周围是冷清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声几阵连飞雁”中,飞雁象征了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
- C. 富贵
- D. 幸福
-
诗中“梦断随肠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冷漠
-
“冷风流得未残灯”中的“灯”象征什么?
- A. 绝望
- B. 生命
- C. 希望
- D. 忘却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孤独与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芬《虞美人》与李白《夜泊牛津》: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思念,但张芬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李白则通过豪放的意象突出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研究清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 《古典诗词鉴赏》 - 介绍诗词的艺术特点与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