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宰肉陈平社,折腰元亮乡。
车无门外辙,菊与径皆荒。
所恨国难守,若为家不忘。
天威寒气逼,急急下山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国难当头的时刻,身处困境的感受。诗中提到宰肉的地方和元亮(即元稹)的故乡,暗示着作者的身世和归属感。诗人看到车辙在门外没有了往来的痕迹,菊花和小径都荒废了,表现出一种凋零和荒凉的景象。诗人感叹国难时期,家国之间的情感交织,深感痛惜。最后,随着天威的寒气逼近,诗人急忙下山,象征着他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
注释:
字词注释:
- 宰肉:指屠宰肉类,这里可能暗指社会的动荡。
- 陈平社:陈平是历史人物,社则是村落的意思,表明一种归属感。
- 折腰:俯身,表示屈从或谦恭的态度。
- 元亮乡:指元稹的故乡,元亮即元稹,唐代著名诗人。
- 车无门外辙:表示门外没有车辙,象征荒凉。
- 菊与径皆荒:菊花和小路都荒芜,传达一种凋零的景象。
- 国难守:指在国难面前的守护和责任。
- 天威寒气逼:天威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寒气则是压迫感。
- 下山阳:急于逃离,表明对环境的不满和无奈。
典故解析:
- 陈平:汉代名将,历史上以智谋著称。
- 元亮:元稹为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诗文流传甚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俊民,金朝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创作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诗风通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国家动乱时期,作者目睹家国破碎,饱受忧虑,情感深切,故写下此作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诗歌鉴赏:
《九日下山》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无奈的诗作。诗人李俊民在国难当前,深感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的无奈交织。开篇提及“宰肉陈平社”,不仅传达了社会动荡的背景,也隐喻了个人的命运如同这被宰肉的社会一样,被动而悲惨。“折腰元亮乡”一语中透出对故乡的怀念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接下来的“车无门外辙,菊与径皆荒”,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场景,车辙消失,菊花与小径荒废,暗示社会的萧条与个人的孤独。诗人在这种荒凉的环境中,感受到国难的压迫与痛苦。他的“所恨国难守,若为家不忘”更是表达了对国家与家庭的深切关注,体现出一种责任感与无奈。
最后,随着“天威寒气逼”,诗人在寒风中急急下山,这一意象不仅象征着对现实的逃避,也暗示着他对未来的惶恐与不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深刻反思与忧虑,令人感受到诗人心头的沉重与不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宰肉陈平社:指屠宰肉类的地方,显示社会的动荡。
- 折腰元亮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屈从于现实的无奈。
- 车无门外辙:门外无车辙,暗示荒凉与孤独。
- 菊与径皆荒:菊花与小径荒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失。
- 所恨国难守:对国难的痛苦与责任感。
- 若为家不忘:强调家庭在国家危难时的重要性。
- 天威寒气逼:天威象征压迫,寒气则是无情的现实。
- 急急下山阳:急于逃离,反映出对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社会动荡比作宰肉,传达了悲惨的现实。
- 拟人:菊与径皆荒,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荒凉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宰肉:象征社会动荡、悲惨命运。
- 菊花:代表美好与希望,现今荒凉。
- 车辙:象征往日繁华与现今的孤寂。
- 寒气:象征压迫与无情的现实。
- 山阳:象征对未来的渴望与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宰肉陈平社”是什么意象? a) 社会的繁荣
b) 社会的动荡
c) 家庭的温暖 -
“车无门外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繁华
b) 荒凉
c) 喜悦 -
诗人急急下山的原因是什么? a) 对未来的渴望
b) 无奈与逃避
c) 归乡的决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俊民的作品都涉及家国情怀,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而李俊民则更显忧伤与无奈。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金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李俊民诗集》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九日下山》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