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闻诸子登高诗以寄之》

时间: 2025-01-01 18:04:34

九月九日秋气深,天涯有客共登临。

可能一畅迷离眼,但恐徒伤迟暮心。

上国穷檐仍旅食,高江渔唱失乡音。

倦游司马尤无赖,四壁萧然渴病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九日秋气深,天涯有客共登临。
可能一畅迷离眼,但恐徒伤迟暮心。
上国穷檐仍旅食,高江渔唱失乡音。
倦游司马尤无赖,四壁萧然渴病侵。

白话文翻译

在深秋的九月九日,四处都是清冷的气息,远方的朋友们一起登高望远。也许一时的畅快会让人迷失在眼前的美景,但我担心这只会徒增对晚年孤独的伤感。北方的穷乡僻壤仍在旅途中打发时间,江边的渔歌却失去了故乡的音调。司马迁那样的倦游者更是无所依赖,四周的墙壁空荡荡的,渴望和疾病悄然侵袭。

注释

  • 九月九日:重阳节,传统节日,习惯登高。
  • 秋气深:指秋天的气息浓厚,天气渐凉。
  • 天涯有客:远方的朋友,意指身在异乡的游子。
  • 畅迷离眼:畅快时的迷惘,可能因快乐而迷失方向。
  • 徒伤迟暮心:徒然增加对晚年孤独的忧伤。
  • 上国:指北方地区,通常较为贫困。
  • 穷檐:指简陋的屋檐,形容旅途的艰辛。
  • 失乡音:离开故乡后,听不到熟悉的声音。
  • 倦游:疲惫的旅行,指身心疲惫。
  • 四壁萧然:四周空荡,环境萧条。
  • 渴病侵:渴望与疾病的侵袭,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困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锴(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作品以抒情见长,擅长描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的诗风清新、直白,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抒发对生活的感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正值深秋,诗人寄情于自然,同时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作品背景可能是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一种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九日闻诸子登高诗以寄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思考和对友人的怀念。整首诗以登高为线索,传达出一种秋天的肃穆与孤独。诗的开头通过“九月九日秋气深”引入,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仿佛在描绘一个萧瑟的秋日。

接着,诗人提到“天涯有客共登临”,既表达了与友人登高的情景,又隐含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诗人在此处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与渴望,然而紧接着的“可能一畅迷离眼,但恐徒伤迟暮心”则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迷醉与对未来孤独的担忧,显示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的后半部分,将目光转向了远方的北方,描述了“上国穷檐仍旅食”,体现了一种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随后提到“高江渔唱失乡音”,是对故乡音调的渴望与追忆,增添了几分乡愁。最后以“倦游司马尤无赖,四壁萧然渴病侵”结束,表明了身心俱疲的状态,留给读者一种沉重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月九日秋气深:重阳节,秋意浓厚,时节的转变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2. 天涯有客共登临:与远方的朋友一起,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3. 可能一畅迷离眼:心情愉快却可能迷失方向。
  4. 但恐徒伤迟暮心:担忧快乐背后隐藏的孤独。
  5. 上国穷檐仍旅食:北方的贫困与艰辛,反映社会现实。
  6. 高江渔唱失乡音:失去故乡声音的孤独感。
  7. 倦游司马尤无赖:司马迁的艰苦旅程,引出个人的无奈。
  8. 四壁萧然渴病侵:环境的孤寂与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上国穷檐”与“高江渔唱”,形成对比。
  • 拟人:渴病的侵袭,赋予病情以情感。
  • 比喻:通过“秋气深”隐喻人生的沉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登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沉思。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同时也揭示了在旅行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气: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沉重。
  2. 登高:代表着追求与向往,也有对人生的反思。
  3. 乡音:象征着故乡的情感与归属感。
  4. 四壁:象征着孤独与无助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诗中“倦游司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司马光
    • B. 司马迁
    • C. 司马昭
  3. 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是:

    • A. 欢快
    • B. 伤感
    • C. 平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描写重阳节的登高,但更侧重于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感慨。
  • 王维《山居秋暝》:以自然景色为主,呈现出一种宁静与超脱的心境。

以上作品在主题和情感上与李锴的《九日闻诸子登高诗以寄之》形成对比,展示了不同诗人对相似题材的独特理解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