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胡虏凭陵甚,长驱青海边。
携家遭困顿,忧国愤迍邅。
不省岁月换,徒惊花草鲜。
到头苏息否,洒泪问苍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胡人侵扰的愤慨与对国家忧虑的深切感受。诗中提到胡人肆虐,驱军至青海边,作者因携家遭遇困顿而感到忧伤与无奈。他感叹岁月流逝,却不知自己所处的困境依旧,眼前的花草虽美,却让人倍感惆怅。最后,作者无奈地向苍天发问,是否能有安宁的时刻。
注释:
- 胡虏: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敌人,通常是指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
- 凭陵:指侵略、掠夺。
- 青海边:指青海地区,古代常作为边疆之地。
- 携家遭困顿:带着家人一起遭遇困境。
- 忧国愤迍邅:忧国之情与愤怒的艰难处境。
- 不省岁月换:不知岁月已经流逝。
- 徒惊花草鲜:只因花草的鲜艳而感到惊讶,反衬内心的悲凉。
- 洒泪问苍天:流泪向天空询问,表达无奈与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说,宋代诗人,生活在战乱之中,作品多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方少数民族频繁侵扰中原,民众生活困苦,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其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遭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胡虏侵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困境的深切感受。开头两句直接点明了胡人的侵扰,展现出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诗人不仅为国家的安危感到愤怒,同时也因家庭的困顿而感到无奈与悲伤。接下来的两句则将时间的流逝与眼前的美景相对比,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感叹,似乎在说即使花草依然鲜艳,生活却依旧困顿,内心的忧伤难以被外界的美丽所掩盖。最后一句“洒泪问苍天”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以泪水向苍天发问,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助,情感真挚且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胡虏凭陵甚:直接描绘胡人侵扰的严重性。
- 长驱青海边:描绘他们的侵略范围,暗示了国家的边疆不安。
- 携家遭困顿:个人生活的困境与国家危机交织。
- 忧国愤迍邅: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忧国之愤。
- 不省岁月换:感慨时间流逝而未能改变现状。
- 徒惊花草鲜:美丽的花草与内心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
- 到头苏息否:对未来能否安宁的疑问。
- 洒泪问苍天:无奈的呼喊,情感的宣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忧国愤迍邅”,前后对仗,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花草)反映内心情感的变化。
- 排比:诗歌中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的递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国家苦难的深切关怀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虏:象征外敌入侵,代表社会的不安。
- 青海边:象征国家边疆的脆弱与不安。
- 花草:代表生命的美好与时光的流逝,反衬内心的凄凉。
- 苍天:象征命运与未知,诗人向其发问,表达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胡虏”指的是哪个民族的入侵? A. 汉族 B. 北方少数民族 C. 南方民族
- “携家遭困顿”中的“困顿”意指什么? A. 富裕 B. 困苦 C. 快乐
- 最后一句“洒泪问苍天”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开心 B. 愤怒 C. 无奈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陶渊明《归园田居》:对个人生活的追求与对社会的反思。
诗词对比: 将吴说的《避地白岩山中书怀》和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吴说更多地表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交织,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家沦陷的感慨。两者都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深深忧虑,但情感表达与关注焦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杜甫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