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代论儒学,如君德最优。
是非千古事,出入九家流。
身殁言犹在,官卑志未酬。
傥令兴礼乐,端不后程仇。
白话文翻译:
在今天讨论儒学,君子的德行是最重要的。
是非之事自古流传,出入于众多流派。
虽然身已去世,言论依然存在;
虽然官职卑微,志向却未能实现。
如果可以兴起礼乐,绝不会延续仇恨的旧事。
注释:
- 君德:指君子的德行,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九家流:指儒学的九个主要流派,象征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 身殁:指人已去世。
- 言犹在:指言论或思想虽然人已去世,但仍然存在。
- 官卑志未酬:即使身处低位,志向还是未能实现。
- 兴礼乐:恢复礼仪和音乐,指向古代礼乐文化的复兴。
- 程仇:指延续仇恨,强调和解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莫济,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对儒学的理解和研究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对薛常州艮斋先生的悼念中写成,表达了对其人品和学术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学的重视和对个人志向的思考。
诗歌鉴赏:
《挽薛常州艮斋先生》是一首表达对已故学者的怀念之作,全诗通过对儒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道德、责任与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中前两句“今代论儒学,如君德最优”,指出当代儒学的重心在于君子的德行,明确了道德在儒学中的核心地位。接着“是非千古事,出入九家流”,则表明了儒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指代了历史上对于是非问题的不同解读。接下来的两句“身殁言犹在,官卑志未酬”,则是对薛常州艮斋先生的追忆,虽然身已去世,但他的思想和志向依然存在。最后一句“傥令兴礼乐,端不后程仇”,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强调了礼乐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和解的必要性。
整首诗不仅是对一位学者的哀悼,更是对儒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表现出莫济对社会伦理和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与期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今代论儒学,如君德最优”:在当代讨论儒学时,君子的德行是最为重要的标准。
- “是非千古事,出入九家流”:古往今来是非之事,各个流派都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 “身殁言犹在,官卑志未酬”:即使人已去世,其思想仍然活跃,虽然身处卑微的官职,但他的志向未能实现。
- “傥令兴礼乐,端不后程仇”:若能恢复礼乐文化,就不会再延续仇恨的旧事。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身殁言犹在,官卑志未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对比。
- 比喻:将儒学比作君子的德行,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已故学者的怀念,强调了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呼唤社会的和谐与礼乐文化的复兴。
意象分析:
- 君德:象征着高尚的道德标准。
- 九家流:象征着儒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礼乐:代表着古代文化的复兴和社会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君德”指代什么?
- A. 君主的政治权力
- B. 君子的道德品质
- C. 君子的财富
- D. 君主的家族
-
“身殁言犹在”这句强调了什么?
- A. 个人的财富
- B. 个人的成就
- C. 思想的持久性
- D. 名声的传承
-
诗中提到的“兴礼乐”代表什么?
- A. 物质文化
- B. 古代的音乐
- C. 文化的复兴与和谐
- D. 个人的志向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探讨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 杜甫的《春望》:表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挽李白》与《挽薛常州艮斋先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而后者则强调了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儒学思想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