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
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
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
白话文翻译:
在沙漠中,胡人的尘土飞扬,关山上的烽火台也因此而惊动。
皇帝的威势振奋了军事,将领们统率着神兵。
高台上北风呼啸,荒野中寒云弥漫。
匈奴的动静已清楚,壮士们渴望横扫一切。
注释:
- 胡尘:指胡人(北方民族)的尘土,象征战争的威胁。
- 烽燧:指烽火台,用于传递军情。
- 皇威:指皇帝的权威和军事力量。
- 上将:高级将领,负责指挥作战。
- 朔风:北风,常带来寒冷的天气。
-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 壮士:勇敢的士兵或战士,象征着力量和决心。
典故解析:
- 烽火台:历史上用于传递战争消息,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设施。
- 匈奴:在汉朝时期,匈奴是对汉朝构成重大威胁的游牧民族,曾多次发动侵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让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北方民族入侵,南朝政权面临外敌威胁。诗中展现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以及壮士们对抗敌人的决心。
诗歌鉴赏:
《从北征诗》是一首充满豪情的古诗,展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开篇通过“沙漠胡尘起”直接引入战乱的场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感受到战火的迫近。接着“关山烽燧惊”,烽火台的警报更是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显示出敌人的威胁已逼近。
诗中“皇威奋武略”一句,表现出对皇权的坚定信念和对将领的信任,传达出一种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士气。随后描绘的“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不仅营造出一种苍凉的自然氛围,也反映出战士们在严酷环境中的坚定意志。
最后一句“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将目光转向了敌人,表达了壮士们为了捍卫国家、不惜一切的决心。这种气概与对国家的热爱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激励和感动。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紧凑的节奏和激昂的情感,塑造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面,彰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漠胡尘起:描绘了战乱的前兆,胡人(北方民族)的到来使沙漠中尘土飞扬,暗示了动荡的局势。
- 关山烽燧惊:烽火台被惊动,显示出敌军的靠近,传达了即将爆发的战争气氛。
- 皇威奋武略:皇帝的伟大威势与军事策略,表达了对皇权的信任。
- 上将总神兵:高级将领统率着精锐的军队,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 高台朔风驶:描绘在高台上北风呼啸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与紧张感。
- 绝野寒云生:荒野中寒云弥漫,象征着战争的阴影。
- 匈奴定远近:匈奴的行踪已被察觉,表明敌人的威胁。
- 壮士欲横行:强调了战士们的决心与勇气,渴望为国出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 意象:沙漠、烽火、高台等意象,营造出战斗的氛围。
- 夸张:通过对荒凉环境的描绘,强调战争的严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北方民族入侵的紧迫感,以及壮士们捍卫国家的决心,展现了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漠:象征着荒凉与战争的背景。
- 烽燧:代表警报与战争的信号。
- 皇威:象征着国家的力量与威望。
- 壮士:象征着勇气与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沙漠胡尘起”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宁静的沙漠
- B. 战乱的前兆
- C. 丰收的田野
-
“皇威奋武略”中的“皇威”指的是什么?
- A. 皇帝的权威
- B. 皇宫的华丽
- C. 皇后的威仪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田园生活
- B. 战争与爱国
- C. 人生哲理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斗与壮士的豪情。
- 《木兰诗》:表现了女性的勇敢与爱国情怀,主题相近。
诗词对比:
- 对比《从北征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爱国情怀,但《从北征诗》更侧重于战斗的紧迫感,而《登鹳雀楼》则更显辽阔的胸怀与对未来的希望。两者各有特色,在意象与情感传达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