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心一失栽培力,
几向穷途不自持。
静里反躬深省处,
风霜却是进脩资。
白话文翻译:
这颗心一旦失去栽培的力量,
便几乎走向穷途而无法自持。
在静默中反躬自省的地方,
风霜却是我进修的资粮。
注释:
- 此心:指内心、心灵。
- 失:失去、丧失。
- 栽培力:指对自身修养和成长的能力。
- 穷途:走到穷困的境地。
- 自持:自我控制,保持冷静。
- 静里:在宁静的环境中。
- 反躬:反过来审视自己的内心。
- 深省:深入思考和反省。
- 风霜: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
- 进脩资:指修身的资本,指在困境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与弼,字仲明,号平江,明代诗人,生于明万历年间。他以诗文见长,尤其擅长古体诗,风格清新自如,常融入个人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吴与弼对自身修养的深刻反思之时,正值他经历人生的挫折与孤独,面临内心的迷茫与困惑。诗中体现了他对心灵成长的关注,以及在困境中自我反省的智慧。
诗歌鉴赏:
《省己》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自省,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命困境时的思考过程。首句“此心一失栽培力”开篇便直指主题,强调内心的修养与成长是多么重要。一旦失去这种能力,便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向绝望的境地。接下来的“几向穷途不自持”更是揭示了失去自我控制的可怕后果。
然而,诗人在反思中并未沉沦,而是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途径。在“静里反躬深省处”中,诗人通过反省来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风霜的经历反而成为了他成长的养分,体现了逆境中潜在的修身价值。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传达了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最终实现自我提升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心一失栽培力:一旦心灵失去成长的能力,就会迷失方向。
- 几向穷途不自持:几乎走向绝境,无法自我控制。
- 静里反躬深省处:在宁静中,反省自我,深入思考。
- 风霜却是进脩资:经历的风霜困苦,反而成为修身的资本。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失”与“得”的对比,展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的过程。
- 隐喻:用“风霜”隐喻人生的艰辛与挑战,表现出这些经历的价值。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内心的修养与成长在逆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诗人通过自我反省,意识到困境不仅是挑战,更是自我提升的契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象征内心的迷茫与追求。
- 穷途:象征人生的低谷与困境。
- 风霜:象征经历的艰辛与挑战。
- 静:象征内心的平静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栽培力”指的是什么? A. 个人的修养和成长能力
B. 自然界的生长力
C. 社会的发展能力 -
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在静默中反省的过程? A. 此心一失栽培力
B. 风霜却是进脩资
C. 静里反躬深省处 -
诗人通过“风霜”来比喻什么? A. 生命的美好
B. 逆境与挑战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个人对内心的追求与生活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反映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吴与弼的《省己》与王阳明的《大学》:两者都强调内心的修养与反省的重要性,但表现手法和思想深度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挣扎,后者则侧重于道德修养与实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吴与弼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