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狼山》

时间: 2025-01-01 14:45:20

胜地名山压海门,山形回合五狼蹲。

南瞻吴会江光白,东望扶桑日气昏。

外府鱼盐增课税,不庭鸟窟长儿孙。

清时防御劳宸算,特遣嫖姚镇大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狼山
作者: 魏力仁 〔清代〕

胜地名山压海门,
山形回合五狼蹲。
南瞻吴会江光白,
东望扶桑日气昏。
外府鱼盐增课税,
不庭鸟窟长儿孙。
清时防御劳宸算,
特遣嫖姚镇大藩。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处胜地,名山巍峨,压在海门之上,
山的形状像是五只狼蹲在那里。
向南眺望吴会,江水波光粼粼,
向东遥望扶桑,日头昏沉。
外地的鱼盐增加了课税,
不再是鸟巢的地方,长久不能繁衍后代。
清朝时期的防御工作劳神费力,
特别派遣嫖姚来镇守这片大藩地。

注释:

  • 胜地: 指名胜风景区。
  • 海门: 地名,指海口。
  • 吴会: 指江南地区,历史上吴国的地盘。
  • 扶桑: 古代传说中的日出之地,象征东方。
  • 外府: 指外地的行政区域。
  • 鱼盐: 鱼和盐,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来源。
  • 不庭鸟窟: 指不再是鸟类栖息的地方,喻示环境的恶化。
  • 宸算: 指清朝的皇帝的治国理政。
  • 嫖姚: 指特派的官员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力仁是清代的诗人,其作品多描写山水风景和社会现实,风格典雅,具有清新脱俗的特点。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登狼山》写于清代,正值国家面临外部威胁和内部困扰的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狼山》是一首具有浓厚山水意象的古诗,诗人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开篇以“胜地名山压海门”引入,展现了山的壮丽与雄伟,暗示着大自然的不可侵犯和人类的渺小。接着“山形回合五狼蹲”,将山的形态比作五只狼,似乎暗示着潜伏的危险与威胁。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南北东西的视角,展现了江河湖海的壮阔与辽阔。尤其是“南瞻吴会江光白,东望扶桑日气昏”,用清晰的视觉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眷恋与忧愁。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社会现实,提到“外府鱼盐增课税”,揭示了当时的经济困境,民众的负担加重。最后两句“清时防御劳宸算,特遣嫖姚镇大藩”则表达了对清政府防御政策的无奈与批判,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整首诗在自然景观的描写中融入了社会问题的思考,形成了对比,使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也能反思社会的现状,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胜地名山压海门: 介绍狼山的地理位置和宏伟的形态。
  2. 山形回合五狼蹲: 形象地描绘山的轮廓,给人以视觉冲击。
  3. 南瞻吴会江光白: 描述南方的美景,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热爱。
  4. 东望扶桑日气昏: 对比东方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忧愁。
  5. 外府鱼盐增课税: 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民生困苦。
  6. 不庭鸟窟长儿孙: 形象化地表达生活环境的恶化,影响后代繁衍。
  7. 清时防御劳宸算: 暗示清王朝对外部威胁的重视,防御措施繁多。
  8. 特遣嫖姚镇大藩: 说明特派官员的必要性,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

修辞手法:

  • 比喻: “山形回合五狼蹲”,采用比喻手法,将山比作狼,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 首尾两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 “南瞻吴会江光白,东望扶桑日气昏”,通过排比增强了山水描写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社会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狼山: 象征力量与威胁,暗示社会的不安定。
  • 江光白: 象征繁华与美好,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扶桑: 代表希望与未来,暗示对明天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外府鱼盐增课税”意指什么?

    • A. 增加税收
    • B. 减少税收
    • C. 提高鱼盐质量
    • D. 发展渔业
  2. 诗人的情感主要倾向于:

    • A. 喜欢自然
    • B.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C. 对个人生活的满意
    • D. 对历史的无奈
  3. “山形回合五狼蹲”中的“五狼”象征:

    • A. 安宁
    • B. 危险
    • C. 美丽
    • D. 繁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诗中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结合,展现了深沉的思考。
  • 《早发白帝城》: 以早晨的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风格与《登狼山》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魏力仁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全书》
  • 《中国山水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