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万柳塘留赠天倪上人》

时间: 2025-01-01 15:56:19

佳境天教与老倪,无边光景到招提。

白蘋风细鱼苗长,红杏花深燕子低。

胜日正当春社后,好山都在曲兰西。

他时讲席容听法,万柳塘南即虎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佳境天教与老倪,无边光景到招提。
白蘋风细鱼苗长,红杏花深燕子低。
胜日正当春社后,好山都在曲兰西。
他时讲席容听法,万柳塘南即虎溪。

白话文翻译:

这美好的景色是天给予老倪的,无边的光景映照在招提之地。
白色的蘋草在微风中摇曳,鱼苗在水中悠然生长;红杏的花朵深藏,燕子在低空飞翔。
此时正值春社之后的美好日子,风光无限好的山峦都在曲兰的西边。
将来有机会在讲席上聆听法理,万柳塘南边正是虎溪。

注释:

  • 佳境:美好的地方。
  • 天教:上天赐予的。
  • 老倪:指的是天倪上人,可能是一位高僧。
  • 招提:指寺庙名,或隐喻某种境界。
  •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诗词中象征清幽之地。
  • 春社:春天的社日,祭祀的日子。
  • 曲兰:地名,指的是某个地方。

典故解析:

  • 招提:在佛教中,招提是指寺庙或修道之地,常常是僧侣们聚集、讲法的地方。
  • 虎溪:与万柳塘相邻,可能指的是一条清流,自古以来与隐士、文人有密切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其倬(约1660-1730),清代诗人,字希元,号岚山,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其倬游览万柳塘时,是对天倪上人的赠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高人雅士的敬仰。诗中流露出对春光明媚的赞叹,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诗的开头“佳境天教与老倪”,直接引入了诗的主旨:自然的美是上天赐予的,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白蘋在风中摇曳,鱼苗在水中自由生长的画面,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红杏花深燕子低”,通过红杏花和燕子的描写,进一步营造出春天的气息,给人一种温暖和生动的感觉。诗中“胜日正当春社后”,展现了春社之后的美好时光,隐喻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最后两句,“他时讲席容听法,万柳塘南即虎溪”,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与高人交流的期待,表现出他对道理与智慧的渴求,同时也暗示了万柳塘的美丽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高人的仰慕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佳境天教与老倪:美好的境界是上天赐予老倪的,表明诗人对自然和高人境界的赞美。
  • 无边光景到招提:无边的美景映照在招提之地,强调了景色的辽阔和美丽。
  • 白蘋风细鱼苗长:白色的蘋草在风中摇曳,鱼苗在水中生长,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 红杏花深燕子低:红杏花开得深沉,燕子低飞,营造出温暖而亲切的春日氛围。
  • 胜日正当春社后:正值春社后的美好日子,表现出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好山都在曲兰西:美好的山峦位于曲兰的西边,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 他时讲席容听法:将来有机会在讲席上聆听教义,体现了对智慧的追求。
  • 万柳塘南即虎溪:万柳塘南边就是虎溪,地点的具体化让诗意更加生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白蘋风细”和“红杏花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的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和高人雅士的敬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智慧与道理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蘋:象征清幽、宁静的环境。
  • 红杏:代表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
  • 燕子: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万柳塘:意象代表隐逸、静谧的生活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高其倬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白蘋”是指: A. 一种鱼
    B. 一种水生植物
    C. 一种花
    D. 一种树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战争的思考
    C. 对历史的回顾
    D. 对爱情的感慨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江雪》 - 柳宗元
  • 《山居秋暝》 - 王维

诗词对比:

对比高其倬的《游万柳塘留赠天倪上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展现了自然的美,但高其倬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两者都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的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高其倬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