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1 15:24:45

婆律香浓气味佳。

玻璃仙碗进流霞。

凝膏清涤高阳醉,灵液甘和正焙芽。

香染指,浪浮花。

加笾礼尽客还家。

贯珠声断红裳散,踏影人归素月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葛胜仲 〔宋代〕

婆律香浓气味佳。
玻璃仙碗进流霞。
凝膏清涤高阳醉,
灵液甘和正焙芽。
香染指,浪浮花。
加笾礼尽客还家。
贯珠声断红裳散,
踏影人归素月斜。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的意思是:婆律香犹如浓郁的香气,令人陶醉。透明的玻璃仙碗中倒入流动的霞光。清澈的膏液让人沉醉于高阳的美好,甘甜的灵液正好与嫩芽交融。香气染指,芬芳浮动于花间。宴客的礼仪结束后,宾客们纷纷回家。珠声断裂,红裳散落,伴着夜影,人们在斜斜的素月下归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婆律:一种香料,气味浓郁。
  • 玻璃仙碗:形容精美的碗,暗示着高雅的饮品。
  • 凝膏清涤:清澈的膏状液体,形容饮品的纯净。
  • 灵液:指美酒或佳酿。
  • 笾礼:古代宴请客人的礼仪。
  • 贯珠声:形容珠串的声音,代表着宴席的热闹。

典故解析:

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仙碗”、“灵液”等意象,暗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饮酒作乐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常以优雅的词句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宴席场合,表现了诗人对饮酒与雅集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清雅生活的风尚。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描绘宴会气氛的词作,作者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宴席上的欢愉与雅致。首句“婆律香浓气味佳”以香味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温暖而迷人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宴会中。接下来的“玻璃仙碗进流霞”则通过“玻璃”和“流霞”的搭配,进一步渲染了宴会的华美与浪漫,暗示着酒的色泽如霞光般绚丽。

诗中“凝膏清涤高阳醉,灵液甘和正焙芽”表达了饮酒的愉悦,展现了高阳的意境和醉人的美酒,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最后几句从宴会的热闹转向宾客的离去,描绘了“贯珠声断红裳散”的情景,既有欢聚后的惆怅,又有夜色中的宁静,这种转折让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丰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宴会的欢愉与人情的温暖,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婆律香浓气味佳:香料的香气浓郁而美好。
  2. 玻璃仙碗进流霞:透明的碗中倒入像霞光一样的酒。
  3. 凝膏清涤高阳醉:清澈的酒液令人沉醉,象征着美好的时光。
  4. 灵液甘和正焙芽:甘甜的酒液与嫩芽完美结合,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5. 香染指,浪浮花:香气缭绕,像花瓣一样轻盈飘浮。
  6. 加笾礼尽客还家:宴席结束,客人们依依不舍地回家。
  7. 贯珠声断红裳散:珠声渐断,红色的衣裳随之散落,暗示着热闹结束。
  8. 踏影人归素月斜:在斜斜的月光下,人们悄然离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比作流霞,增强了美感。
  • 拟人:香气“染指”,让自然物体似乎具有人类的活动。
  • 对仗:多处对仗工整,如“香染指,浪浮花”。

主题思想:

作品阐述了宴会的欢愉与热闹,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情的珍视,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雅致与闲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婆律:象征生活的芬芳与美好。
  • 玻璃仙碗:代表着高雅与奢华。
  • 灵液:象征着美酒与快乐。
  • 素月:代表了宁静的夜晚,暗示着思绪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鹧鸪天》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葛胜仲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玻璃仙碗”象征什么?

    • A. 简陋
    • B. 高雅
    • C. 贫穷
    • D. 普通
  3. 诗中最后一句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宴会热闹
    • B. 客人离去
    • C. 早晨的阳光
    • D. 夜晚的寒冷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鹧鸪天》与《水调歌头》:两者均以宴席为背景,前者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后者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