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绵江》

时间: 2025-01-17 10:28:43

江烟漠漠白鸥飞,倚棹中流看落晖。

涪右水从中坝合,剑南山到左绵稀。

孤松远岸如人立,游子他乡见燕归。

又是一年秋欲半,荻花风起鲙鲈肥。

意思解释

渡绵江

原文展示:

江烟漠漠白鸥飞,
倚棹中流看落晖。
涪右水从中坝合,
剑南山到左绵稀。
孤松远岸如人立,
游子他乡见燕归。
又是一年秋欲半,
荻花风起鲙鲈肥。

白话文翻译:

江面上烟雾弥漫,白鸥在空中飞翔;我倚着船桨在水中,目送夕阳的余晖。涪江的水在坝子附近汇合,剑南的山脉在左侧稀疏可见。远岸的孤松像一个人静立,游子在异乡看到燕子归来。又是一年秋天快要过半,芦苇花随风起舞,鲙鱼和鲈鱼正肥美。

注释:

  • 江烟漠漠:江面上烟雾弥漫,形容视野模糊的景象。
  • 白鸥飞:白色的海鸥在天空中飞翔。
  • 倚棹:倚靠着船桨,表示在船上。
  • 落晖:夕阳的余晖,象征黄昏的美景。
  • 涪右水:指涪江的右侧水流。
  • 中坝合:水流在坝子附近汇聚。
  • 剑南山:指四川剑南地区的山脉。
  • 孤松:独立的松树,与远岸相对。
  • 游子他乡:远离故乡的游子,带有思乡情感。
  • 燕归:燕子归来,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归属感。
  • 荻花:芦苇花,秋季常见的植物。
  • 鲙鲈肥:鲙鱼和鲈鱼在这个时节肥美,暗示着丰收与美好的生活。

典故解析:

  • 游子: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指代远离故乡的人,表达思乡之情。
  • 燕子:燕子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反映了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其倬,清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秋季,正值丰收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渡绵江》是一首描绘秋日江景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江面烟雾缭绕的神秘与宁静,白鸥飞翔的自由自在,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乡之情。诗的开头“江烟漠漠白鸥飞”以宽广的自然景观引入,给人一种开阔而又朦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墨画中。接下来的“倚棹中流看落晖”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悠闲的意境,诗人似乎在船上,随波逐流,静静地观赏着夕阳的余晖。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描绘了涪江与剑南山的交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孤松远岸如人立”则是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松树比作人,增强了诗中孤独感的表达。游子在他乡见到归来的燕子,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思乡的情愫。

最后两句“又是一年秋欲半,荻花风起鲙鲈肥”更加深化了诗意,秋天的到来不仅是自然变化的象征,也暗示着人生的流转与丰收的希望。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心之间的微妙联系,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烟漠漠白鸥飞:描绘江面朦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 倚棹中流看落晖:表现诗人静坐观景的悠闲,暗示内心的宁静。
  • 涪右水从中坝合:描写水流的交汇,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剑南山到左绵稀:具体地点的指引,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 孤松远岸如人立:通过比拟手法,表达孤独情感。
  • 游子他乡见燕归:将游子的思乡情感与燕子的归来相结合,增强情感的共鸣。
  • 又是一年秋欲半:时间的流逝,暗示人生的无常。
  • 荻花风起鲙鲈肥:总结自然丰收的喜悦,象征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松远岸如人立”,将松树比作人,增加情感的深度。
  • 拟人: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特征,增加亲切感。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江河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生活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烟:象征迷惘与神秘。
  • 白鸥:象征自由与洒脱。
  • 孤松:象征孤独与坚韧。
  • 游子:象征离别与思乡。
  • 燕归:象征希望与归属。
  • 荻花:象征秋天的丰收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江烟漠漠”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清晰明亮
    • B. 朦胧神秘
    • C. 暴风骤雨
    • 答案:B
  2. “孤松远岸如人立”中,孤松被比作什么?

    • A. 山
    • B. 人
    • C. 鱼
    • 答案:B
  3. 诗中的游子所看到的是什么?

    • A. 飞鸟
    • B. 燕子归来
    • C. 夕阳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二者都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但高其倬的《渡绵江》更侧重于对游子思乡的思考,而王维的作品则更多反映了安静的隐居生活。两者在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