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石捣流黄
作者:曹勋 〔宋代〕
秋风清,秋月明,
征人思妇难为情。
难为情,蟋蟀远壁鸣寒声,
霜砧皓腕愁不胜。
愁不胜,愁不可剪衣可成,
梦君先到黄龙庭。
白话文翻译
秋风清凉,秋月明亮,
征战的人思念自己的妻子,心中难以言表。
这种难以言表的情感,远处的蟋蟀在墙壁上发出寒冷的鸣叫,
霜打的砧板上,白皙的手腕愁苦得无以承受。
愁苦无以承受,愁苦无法剪断,衣服却依然可以缝制,
梦中你早已来到黄龙的庭院。
注释
- 锦石:一种用于捣制染料的石头,象征着美丽和珍贵。
- 流黄:指染料中的流黄,象征着秋天的颜色。
- 征人:出征的士兵,代表着离家在外的游子。
- 难为情:难以表达的情感,尤其是思乡之情。
- 蟋蟀:秋天的象征,鸣叫声增添了愁苦的氛围。
- 霜砧:霜打的砧板,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黄龙庭:古代传说中仙境的象征,梦中的理想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勋,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词句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尤其是在描绘离别与思念时,展现了深刻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争时期,诗人以征人思妇的情感为主线,表达了在秋季这一特定时节下,离别与思念交织的复杂心情。诗中充满了对故乡和爱人的思念,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带给个人情感的伤痛。
诗歌鉴赏
《锦石捣流黄》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征人对思妇的思念。诗人以“秋风清,秋月明”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忧伤的氛围,直接引入主题。接下来的“征人思妇难为情”则点明了情感的核心,展示了离别带来的无奈与愁苦。
蟋蟀的鸣叫声与“霜砧皓腕”的意象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孤独、寒冷的画面,表达了思念的深重。蟋蟀鸣叫的寒声,正是秋天的象征,使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凄凉而动人。诗的后半部分中,愁苦的情感愈发强烈,“愁不可剪衣可成”一语,将思念的无奈和无法割舍的情感提升到了极致,展现了人在思念面前的无力。
最后一句“梦君先到黄龙庭”则带有一丝希望,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与美好向往。诗中通过秋天的意象,传达了离别的愁苦与对未来的期待,使整首诗情感丰富而深邃,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清,秋月明:描写秋天的清新天气和明亮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征人思妇难为情:直接表达征战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
- 难为情,蟋蟀远壁鸣寒声:蟋蟀的鸣叫声加深了孤独感,成为思念的背景音。
- 霜砧皓腕愁不胜:指霜打的砧板,象征着寒冷的环境,白皙的手腕则代表思妇的愁苦。
- 愁不胜,愁不可剪衣可成:愁苦难以承受,无法割舍,表现出深刻的情感矛盾。
- 梦君先到黄龙庭:在梦中期盼与爱人重聚,黄龙庭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砧”比喻孤独与寒冷。
- 拟人:蟋蟀的鸣叫被赋予情感,使之成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秋风清,秋月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征人思妇的情感,展现了离别带来的深深思念与无奈,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渴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间情感的复杂与微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离别的愁苦。
- 秋月:代表思念的明亮希望。
- 蟋蟀:象征孤独与寒冷的思念。
- 霜砧:象征着环境的冷清与内心的愁苦。
- 黄龙庭:象征理想中的归宿与重聚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征人”指的是谁?
A. 诗人
B. 出征的士兵
C. 思妇 -
诗中提到的“蟋蟀”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孤独
C. 快乐 -
“梦君先到黄龙庭”中的“黄龙庭”指的是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境地
C. 战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但更多地体现在饮酒作乐的洒脱上。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为沉重。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细腻程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曹勋诗词研究》
这些书籍和资料能够帮助深入理解曹勋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