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下花
作者: 阳枋 〔宋代〕
迤衍鱼监地,清明花格天。
江平拖雾縠,山远带霜铅,
景好辄作画,心间连得篇。
泛舟随暮霭,明月冷浮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景象:河流延展在鱼监的地方,蓝天上点缀着清明的花朵。江面平静,雾气轻纱般飘荡,远山笼罩着霜雪的铅色。美丽的景色让我不禁想要作画,脑海中也不断涌现出诗篇。傍晚时分,我泛舟在水面,明月冷冷照耀着河流。
注释:
- 迤衍:延展,延绵的样子。
- 鱼监:古代指渔监,指的是专门捕捞鱼类的地方。
- 清明:节气名,春天的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 花格:花朵点缀,形容花开得正好。
- 雾縠:形容雾气轻柔如丝,像绸缎一样。
- 霜铅:形容远山的颜色,霜色和铅色相结合,显得沉静。
- 辄:总是,常常。
- 泛舟:乘船在水上漂流。
- 暮霭:傍晚的云雾,指黄昏时的自然景象。
- 明月冷:明亮的月光显得清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阳枋,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物,表达个人情感。生平事迹较少,留存的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过下花》写于春天,诗人可能在春季的某个时节游览于江湖之间,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而作。它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中游历的愉悦心情。
诗歌鉴赏:
《过下花》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诗的开头通过“迤衍鱼监地,清明花格天”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景画卷,河流与蓝天交织,花朵点缀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对美景的细腻观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热情。
接着,诗人用“江平拖雾縠,山远带霜铅”进一步深化了景色的描写,雾气轻柔如丝,远山的颜色则显得凝重而美丽。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的感受:“景好辄作画,心间连得篇。”在美景的启发下,诗人自然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这一反应既是对自然的共鸣,也是对艺术的追求。最后一句“泛舟随暮霭,明月冷浮川”则以舟行于水的意象,带给读者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仿佛身临其境。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境中流露出宁静与思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迤衍鱼监地:描绘了江河延展的景象,暗示着宽广的自然环境。
- 清明花格天:点出春天的气息,花朵如同装饰点缀着天空。
- 江平拖雾縠:江面平静,轻雾如丝般飘荡,增加了诗的柔美感。
- 山远带霜铅:远山的颜色与雾霜相映,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景好辄作画:在美丽的风景面前,诗人忍不住想要记录下来。
- 心间连得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灵感涌现,诗意的流动。
- 泛舟随暮霭:舟行于雾霭之中,体现出一种随意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 明月冷浮川:夜晚的月光冷冷地洒在水面,增添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面比作丝绸,增强了柔和的感觉。
- 对仗:在“江平拖雾縠,山远带霜铅”中形成对比,强调自然的多样性。
- 拟人:通过景物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使其更贴近人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渴望。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灵感的愉悦感。
意象分析:
- 鱼监:象征着富饶的自然资源。
- 清明: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雾縠:柔和而神秘,寓意着自然之美的轻盈。
- 霜铅:沉静、深邃,象征着大自然的厚重与安静。
- 明月:象征着宁静与思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鱼监”指什么? A. 渔场
B. 渔船
C. 渔网
D. 渔民 -
“江平拖雾縠”中的“拖”可以理解为: A. 吸引
B. 拉扯
C. 流动
D. 遮挡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人事的思索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爱情的向往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侧重于晨昏的交替与生命的觉醒。
- 《静夜思》:表达了思乡之情,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体现了诗人心境的细腻和对自然的感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艺术与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