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道中二首》

时间: 2025-01-01 15:23:52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间茅屋水边村,
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
一蓑烟雨湿黄昏。
一点炊烟竹里村,
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
千丈藤罗古木昏。


白话文翻译:

几间茅草屋坐落在水边的村庄,
垂柳依依,绿影映照着门前。
在渡口,船夫独自站着,呼唤着船。
一身蓑衣在烟雨中,浑身湿透,迎接黄昏。
远处竹林中冒出一缕炊烟,
村民们在雨中紧闭着门。
几声鸟鸣不知飞向何处,
千丈的藤蔓缠绕着古木,显得幽暗沉寂。


注释: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通常简陋。
  • 依依:形容柳树柔软的样子,像是在依偎。
  • 渡口:渡船的地方。
  • :用草编成的雨具,古人用来遮雨。
  • 炊烟:指家中炊事时冒出的烟。
  • 深闭:紧紧关闭,形容家门紧闭。
  • 好鸟:指鸣叫的鸟,常用以表示生动的自然环境。
  • 藤罗:指缠绕的藤蔓。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显著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与乡村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宁静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觌,字子美,号东山,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借描写乡村景象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吴门道中二首》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安详。首联“数间茅屋水边村”,以“茅屋”及“水边”构建出一个清新宜人的乡村画面,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对这一处世外桃源的赞美。接着,“杨柳依依绿映门”,通过柳树的描写,增添了几分柔和的气息,渗透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更为深邃的意境。“渡口唤船人独立”,船夫在渡口的独立身影,似乎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一蓑烟雨湿黄昏”则将诗人置于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境地,雨中的黄昏更显得孤寂。最后几句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简单而宁静的渴望,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了人们在动荡社会中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景交融,给人以悠远的乡愁和深刻的哲思,唤起了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本质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间茅屋水边村:描绘乡村环境,简洁而生动。
  2. 杨柳依依绿映门:用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意盎然。
  3. 渡口唤船人独立: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 一蓑烟雨湿黄昏: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氛围。
  5. 一点炊烟竹里村:炊烟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6. 人家深闭雨中门:暗示人们在雨中闭门不出,增加了孤独感。
  7. 数声好鸟不知处:引人思考,鸟儿的鸣叫似乎在问候自然。
  8. 千丈藤罗古木昏:古木的阴影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沉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杨柳依依”形象地描绘出柳树的柔美。
  • 拟人:如“渡口唤船人独立”使船夫更具人情味。
  • 对仗:前后句之间形成回响,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与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简单的生活方式。
  • 杨柳:象征柔美与生命力。
  • 渡口:连接人与自然的界限。
  • 炊烟:代表温暖和家庭的气息。
  • 古木:象征着沧桑与岁月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数间茅屋水边村”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城市
    B. 乡村

  2. “一蓑烟雨湿黄昏”中“蓑”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雨具

  3. 诗中提到的“好鸟”表现了什么? A. 乡村的宁静
    B. 乡村的繁忙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对比作品: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田园,但更侧重于孤独和哲理。
  • 解读: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孙觌的作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思考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