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7:43: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凭栏远眺仲宣楼,景物萧条逼晚秋。
枫叶浸霞红石径,芦花飞雪白汀洲。
笙歌梦踏扬州月,烟水贫无少伯舟。
暝色苍茫天渐缩,蛩声四野为谁愁。
白话文翻译:
站在栏杆边远望仲宣楼,眼前的景色萧条,正值深秋。
枫叶在霞光中映红了石径,芦花如雪般飘飞在汀洲。
笙歌声中,梦中踏着扬州的明月,烟水缥缈,舟船稀少。
暮色苍茫,天空渐渐缩小,四野的蟋蟀声为谁在愁苦呢?
注释:
- 凭栏:依靠栏杆,指站在高处观望。
- 仲宣楼:古代楼阁名,常用作抒情和寄托情感的场所。
- 萧条:形容景象荒凉、凋零。
- 浸霞: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仿佛浸泡在霞光中。
- 汀洲:水边的沙洲,意指水边的景色。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笙歌指音乐声。
- 烟水:雾气和水面交融的景象,形容朦胧的美。
- 贫无:缺乏,指舟船稀少。
- 暝色:傍晚的暗色,渐渐变暗的时光。
- 蛩声:蟋蟀的叫声,常用来表现秋天的氛围。
典故解析:
“仲宣楼”出自古代文学,常被用来象征高远的理想与孤独的情感。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鳜,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多变的历史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隽永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季,正值诗人对人生、时光的思考。秋天的萧瑟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往的怀念。
诗歌鉴赏:
《秋感 其一》是刘鳜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全诗以“凭栏远眺”开篇,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清幽的秋日场景,仲宣楼高耸入云,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紧接着,诗中描绘的“枫叶浸霞红石径”及“芦花飞雪白汀洲”,通过鲜艳的色彩和对比,展现了秋天的绚烂与凋零的双重性。
“笙歌梦踏扬州月”则把个人的情感与外部景色相结合,梦中踏着的月光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最后,“暝色苍茫天渐缩,蛩声四野为谁愁”,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暗示着对人生的无奈与思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对比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凭栏远眺仲宣楼:描绘了诗人依靠栏杆,远望高楼的情景,表明一种渴望和放眼远方的心态。
- 景物萧条逼晚秋:强调眼前的景物与季节的关系,营造出一种萧条的秋天气氛。
- 枫叶浸霞红石径:枫叶在夕阳下的绚烂,与石径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短暂。
- 芦花飞雪白汀洲:芦花如雪般飘落,形成了一种轻盈的意象,增强了秋日的柔美。
- 笙歌梦踏扬州月:音乐与梦境结合,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烟水贫无少伯舟:烟水弥漫,舟船稀少,暗示着孤独与寂寞。
- 暝色苍茫天渐缩:夜色逐渐降临,天色变得模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蛩声四野为谁愁:蟋蟀的叫声充满了愁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芦花飞雪”,将芦花比作雪花,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蛩声四野为谁愁”,给蟋蟀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孤独与思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仲宣楼: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枫叶:代表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芦花:象征着纯洁与柔美,也暗示着脆弱与易逝。
- 扬州月:代表着诗人的向往与追忆,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蛩声:象征着孤独、忧愁和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仲宣楼”象征什么? A. 理想
B. 忧愁
C. 现实
D. 过去 -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枫叶浸霞红石径”主要表现了____的景象。
-
判断题: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 A. 理想
- 秋天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孤独感,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虽然同样描绘夜景,但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思考与抒怀,情感基调略显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