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

时间: 2025-01-04 09:59:25

叹息频年廪未高。

新词空贺此丘遭。

遥知醉帽时时落,见说吟鞭步步摇。

乾玉唾,秃锥毛。

只今明月费招邀。

最怜乌鹊南飞句,不解风流见二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
作者:辛弃疾

叹息频年廪未高。
新词空贺此丘遭。
遥知醉帽时时落,
见说吟鞭步步摇。
乾玉唾,秃锥毛。
只今明月费招邀。
最怜乌鹊南飞句,
不解风流见二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叹,尽管多年来努力追求,仍然无法得到应有的荣华富贵。新作的词句似乎只能在山丘间空自欢庆,而对自身的失落感到无奈。遥远的地方,醉酒之人帽子时常掉落,传来吟唱的声音,似乎在形容他步伐的摇曳。如今的明月也不再召唤他,最让人怜惜的是那南飞的乌鹊,它不懂得风流的情景,无法看到二乔的美丽。


注释

  • 廪未高:指生活的经济状况仍然贫困,廪是指仓库,未高即未丰盈。
  • 新词空贺此丘遭:新写的词句空有其表,不能真正庆贺自己的遭遇。
  • 遥知醉帽:形容远处醉酒之人的情景。
  • 吟鞭步步摇:吟诗时,马的鞭子随着步伐摇动。
  • 乾玉唾:形容高洁的玉石,意指不再珍贵。
  • 秃锥毛:指光秃秃的锥子,象征失去的风采。
  • 二乔:指历史上著名的美人,王允的两个女儿,象征美丽和风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他的词风豪放,情感丰富,常以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结合,抒发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中年时期,正值南宋国难当头,身为士人的他感受到强烈的无力感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屡屡受挫,词中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自我反思。


诗歌鉴赏

《鹧鸪天·叹息频年廪未高》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辛弃疾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实流露。整首词的基调是忧伤而沉重,开篇即以“叹息”二字引入,情感的基调随之确立。词中反复出现的“空贺”、“未高”等词汇,显示出他对自身命运的不满与无奈。

通过对比“新词”的空欢喜与实际的生活困境,辛弃疾将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以“遥知醉帽时时落”的意象描绘了一种随意与失落,似乎醉酒者的洒脱与自己的郁闷形成鲜明对比。

而“最怜乌鹊南飞句”的结尾,则是情感的升华。乌鹊南飞象征着自由与远行,而“二乔”则代表着理想中的美好与风流,辛弃疾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在此达到了顶点。他既羡慕这种自由,又因无法达到而感到失落,最终形成一种复杂而深邃的情感。

整首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叹息频年廪未高:感叹自己多年来未能改善生活状况。
  2. 新词空贺此丘遭:写新词却无法真正庆贺自己的遭遇,暗示对现实的无奈。
  3. 遥知醉帽时时落:远处醉酒的人,帽子时常掉落,象征着生活的随意与无拘束。
  4. 见说吟鞭步步摇:吟唱者的马鞭随着步伐摇动,表现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5. 乾玉唾,秃锥毛:比喻如今的明月与自身的失落感,意象反映出辛弃疾的孤独。
  6. 只今明月费招邀:明月不再招引自己,象征着失去的光辉与希望。
  7. 最怜乌鹊南飞句:最令人怜惜的是那南飞的乌鹊,象征着无法实现的理想。
  8. 不解风流见二乔:乌鹊不懂得风流的美好,暗含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乾玉唾”比喻生活的困苦与失落。
  • 对仗:整首词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乌鹊、明月等意象,传达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围绕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辛弃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投入,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纠结。


意象分析

  • 乌鹊:象征着自由与轻松,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明月:象征光辉与希望,然而在词中却显得遥不可及。
  • 二乔:象征着美丽与风流,代表着辛弃疾心中理想的另一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的“廪未高”指的是什么? A. 食物丰富
    B. 生活贫困
    C. 事业成功

  2. 词中提到的“新词空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失落
    C. 愤怒

  3. “最怜乌鹊南飞句”中的“乌鹊”象征什么? A. 自由与希望
    B. 美丽的女子
    C. 绝望与悲伤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苏轼:两位词人在描写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各有特色。辛弃疾的词多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与对国家的忧虑,而苏轼则更倾向于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