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其二 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
时间: 2025-01-06 11:0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辛弃疾的《水龙吟 其二》原文如下:
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割肉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但衔杯莫问,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陈仁和(陈亮)和诸葛元亮(诸葛亮)的戏谑与怀念。诗中提到被公(陈亮)所惊动,仿佛泉水倒流,三峡的诗句也随之倾泻而出。长安的纸张因他的作品而变得珍贵,流传开来,千金难舍。诗人自嘲于割肉怀归的心情,认为这又有什么值得清廉的。却又叮嘱自己喝酒时不必多问,世间哪有如同贫穷的孩子般的无奈。谁能知道稼轩(辛弃疾)的心事呢?就像风中舞动的雩(祭祀用的)一样。回头望去,夕阳照耀下,苍茫的天地之间,尘埃弥漫。再想一下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处),卧龙(诸葛亮的别称)高亢吟唱,刚停止吟唱。问谁能与我交流,雷鸣般的声音令瓦釜沉默,连那黄钟(古代乐器)也哑口无言。
注释
- 瓢泉:指的是一种泉水,象征灵感与才华的源泉。
- 三峡:这里用作比喻,指代诗歌的源头与流传。
- 长安纸贵:长安是古代都城,因诗文而纸张价值上升。
- 割肉怀归:形容对故乡的思念,舍不得离开。
- 稼轩:辛弃疾的号,反映其身份。
- 舞雩:古代祭祀风神的舞蹈,象征对自然的敬畏。
- 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象征智慧与战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时期著名词人、将领。他以豪放激昂的词风著称,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追求。辛弃疾的词风受到李清照等前辈的影响,但其作品中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国势日渐衰弱之际,辛弃疾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惆怅。他在诗中通过对友人的戏谑与怀念,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反映了他对历史、对英雄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龙吟 其二》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辛弃疾对历史人物和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以“被公惊倒瓢泉”引入,表现出对陈亮的惊叹,接着以“长安纸贵”描绘诗文的流传与价值,体现了文化的传递和影响力。诗人用“割肉怀归”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刻。后半部分,诗人回望历史,思考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结尾的“倩何人与问”更是流露出孤独与渴望交流的情感,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被公惊倒瓢泉:被公这里指的是陈亮,惊倒瓢泉象征着灵感与才华的流动。
- 倒流三峡词源泻:三峡的词源象征着文学的源泉,流散四方。
- 长安纸贵:因诗人作品而使得纸张价值上升,暗指诗歌的流传。
- 割肉怀归:对故乡的思念,表示对离乡的痛苦。
- 谁识稼轩心事: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心情。
- 雷鸣瓦釜,甚黄钟哑:形容声音的震撼,但最终却是空寂无音的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瓢泉”比喻才华的源泉。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特色,增强了音韵美。
- 夸张:如“千金争舍”,夸大了对流传诗句的重视程度,增加了情感的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对故乡的思念、对个人理想未能实现的惆怅,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感慨,反映了诗人辛弃疾对人生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瓢泉:象征才华与灵感的源泉。
- 三峡:文化流传的象征,代表着诗歌的广泛影响。
- 长安:历史的象征,承载着诗人对故国的情感。
- 隆中:智慧与战略的象征,代表着历史的辉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字是什么?
- A) 幼安
- B) 稼轩
- C) 仁和
-
诗中提到的“长安纸贵”主要指什么?
- A) 纸张的价值
- B) 诗歌的流传
- C) 故乡的美丽
-
“倩何人与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孤独和渴望交流
- B) 对友人的怀念
- C) 对历史的敬仰
答案:
- A) 幼安
- B) 诗歌的流传
- A) 孤独和渴望交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水龙吟》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上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但辛弃疾更偏重于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理想,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与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