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陂塘 题林云贞女史寄外书后,为林小桐上舍作》
时间: 2025-01-04 08:4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买陂塘 题林云贞女史寄外书后,为林小桐上舍作
作者:谈印梅 〔清代〕
惜分飞燕支塞远,十年征戍凄绝。
乌丝累幅盘中寄,锦字织来难灭。
生死别。问底事天公铸错人间铁。
芳心百结。便放得金鸡,重圆破镜,对影恐华发。
枫亭路,流水声声似咽。
吟魂何处飞越。春莺多事频饶舌,惊散梦中胡蝶。
千百折。算此恨逢人怎便分明说。
书藏莫泄。有无限愁衷,银笺渍透,字与泪成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飞燕已经飞走,隔着遥远的边塞,十年的征戍生活令人悲惨。寄托在乌丝织成的信笺上,虽然字句精美,但难以抹去内心的忧伤。生与死的别离,让人不禁感叹天意为何如此无常。内心的情感千丝万缕,即使金鸡报晓、破镜重圆,面对镜子时却又恐惧白发的到来。枫亭的路上,流水声如泣,吟魂不知飞往何处。春莺喋喋不休,打散了梦中的蝴蝶。种种的折磨,无法向人倾诉,藏于信中不敢泄露。无尽的愁苦,如银笺上的泪水,文字仿佛化为血。
注释
- 飞燕:指燕子,象征离别与思念。
- 征戍:指在边防戍守的生活。
- 乌丝:黑色的丝线,用于织造信笺。
- 锦字:形容信中的文字华丽。
- 生死别:指生死的离别。
- 金鸡:指报晓的金鸡,象征希望与重聚。
- 破镜:比喻夫妻或恋人间的分离与重聚。
- 枫亭:指风景如画的亭子,象征思念的地方。
- 吟魂:诗人的灵魂与情感寄托。
- 银笺:精美的信纸,象征书信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谈印梅,清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其诗词常表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细腻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思念远方友人之际,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借助细腻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买陂塘》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以“惜分飞燕”引入,燕子象征离别,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思念的情愫。接着“十年征戍凄绝”则进一步揭示了那种长时间的分离所带来的孤独感,令人心生怜惜。
诗中提到的“乌丝累幅盘中寄,锦字织来难灭”,既表现了书信的珍贵,也隐含着情感的深重和难以释怀的痛苦。生死的分别让人感叹天公的无情,似乎是对命运的不满与愤怒。后面的“便放得金鸡,重圆破镜”,则是对重聚的渴望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的意象交织着离愁与希望,歌声与流水相伴,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画面。结尾处“字与泪成血”的意象更是将那份愁苦推向了极致,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在忧伤中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人们在情感与命运面前的复杂心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惜分飞燕支塞远:对离别的哀伤,远方的飞燕象征着思念。
- 十年征戍凄绝:长年在外,生活孤苦无依。
- 乌丝累幅盘中寄:黑丝线缠绕在信笺上,象征情感的寄托。
- 锦字织来难灭:华丽的文字无法抹去心中的忧伤。
- 生死别:深刻的生死离别之痛。
- 问底事天公铸错人间铁:感叹命运的不公。
- 芳心百结:内心情感复杂且纠结。
- 便放得金鸡,重圆破镜:期盼重聚的愿望。
- 对影恐华发:面对镜子时的惶恐与无奈。
- 枫亭路,流水声声似咽: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悲伤。
- 吟魂何处飞越:吟唱的灵魂无处寄托。
- 春莺多事频饶舌:春天的莺歌令人烦扰。
- 惊散梦中胡蝶:打乱了梦中的美好。
- 千百折:内心的痛苦无法言表。
- 书藏莫泄:信中情感不敢泄露。
- 银笺渍透,字与泪成血:情感的深重,泪水浸透信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泪成血”,形象地表达了痛苦的程度。
- 拟人:流水声“似咽”,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生死别”与“问底事”,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情感,深刻反映了对离别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美好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燕:象征离别与思念。
- 乌丝:寄托情感的信笺,象征珍贵的联系。
- 金鸡:象征希望与重聚。
- 破镜:比喻夫妻或恋人间的重聚与分离。
- 流水:象征时间流逝与情感的流动。
- 春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内心的烦恼。
- 银笺:象征情感的载体与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燕”象征什么?
A. 离别
B. 重聚
C. 旅行 -
“生死别”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人生
B. 时间
C. 命运 -
诗中提到的“银笺”代表什么?
A. 书信的珍贵
B. 心中的忧伤
C. 自然景象
答案: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对离别的思念与情感的细腻,但更多体现出女性的柔情与忧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描写了离别的痛苦与对未来的期盼,在意象上与《买陂塘》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谈印梅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情感与命运:清代诗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