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学士》
时间: 2025-01-07 23:0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李学士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眼看游旧半东都,五岁曾无一纸书。
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
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後车。
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旧友李学士的思念和对自己求学经历的感慨。诗中提到,自己曾经在东都游玩,五岁时没有读过书。平时与李学士同样有名,然而到了晚年却感到彼此疏远。稍微去东边的寺庙讨论此事,幸好有西方的朋友来帮助。告诉杜甫的儿子,这些事情应该早有准备,不应该等到濠水边才能知道鱼儿的存在。
注释:
- 游旧:游历旧地,指的是东都,即汴京。
- 五岁曾无一纸书:五岁时没有读过书,表示早年缺乏教育。
- 齐名:同样有名。
- 情疏:感情疏远。
- 东刹:东边的寺庙。
- 西方托後车:西方的朋友帮助,可能指的是托孤或依靠他人。
- 杜郎:指杜甫的儿子,原名杜承。
- 濠上始知鱼:意指不该等到濠水边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映出一种后知后觉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5-1100),字仲明,号宗道,宋代诗人,擅长律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个人生活体验和社会现象为题材。他的诗歌常蕴含哲理,对人生有深刻的见解。
创作背景:
《寄李学士》写于作者晚年,时值宋代中期,社会动荡,知识分子间的交往和相互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李学士》是一首充满思虑的诗,透过对友人的寄托与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反思。诗的开头通过回忆自己年少时的游历,叙述了自己在教育和知识方面的缺失,显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个人成长的自省。接着在“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中,作者直言与李学士的交往在年少时是平等的,然而岁月流逝,彼此却逐渐疏远,表达了对友情流逝的惋惜。
“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後车”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支持与依赖,诗人希望通过对话来解决彼此的隔阂,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而最后一句“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则不仅是对杜甫儿子的告诫,也隐含着对自己晚年的一种警醒,强调了对未来的预见和准备。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人生经验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眼看游旧半东都:回忆过去在东都的游历,暗示对旧时光的怀念。
- 五岁曾无一纸书:自白自己五岁时没有读书,反映出对教育的渴望。
- 平日齐名多早达:与李学士同样有名,暗示过去的共同经历。
- 暮年同国未情疏:晚年之间的疏离感,表达了对友情的惋惜。
- 稍寻东刹论兹事:希望去东边的寺庙探讨彼此的关系,显示出主动沟通的意愿。
- 赖有西方托後车:依靠西方的朋友来帮助,体现了友谊的支持。
- 说与杜郎须著便:告诫杜甫的儿子,要有准备,显示出一种长者的关怀。
- 不应濠上始知鱼:强调不应等到事情发生后才意识到,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濠上始知鱼”比喻对事物的后知后觉,生动形象。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探讨了友情的珍贵与流逝,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对过往的回忆,反映出对教育的渴望、友情的珍视及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都:象征着繁华与追求知识的地方。
- 书:象征教育与成长。
- 鱼:象征着对生活真相的认识,反映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五岁曾无一纸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遗憾
b) 对友谊的珍视
c) 对未来的期待 -
“说与杜郎须著便”中“杜郎”指的是谁? a) 杜甫
b) 杜甫的儿子
c) 另一个诗人 -
诗中的“濠上始知鱼”意指什么? a) 不应该后知后觉
b) 生活的乐趣
c) 友情的珍贵
答案:
- a) 对过去的遗憾
- b) 杜甫的儿子
- a) 不应该后知后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人生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
- 《静夜思》: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孤独的情感,与《寄李学士》的友情思考形成对比。
- 《登高》:以壮阔的自然景观反映个人情感,与《寄李学士》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精选》
- 《陈师道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