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叔从驾谒景灵宫》
时间: 2025-01-01 12:26: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驰道尘清生紫烟,
帝临原庙拜衣冠。
日华先向金舆动,
霜气犹通玉仗寒。
后骑绵裘明粲粲,
侍臣瑶佩响珊珊。
一闻佳句歌熙盛,
不减都人来路观。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驰道上,尘土飞扬生出紫色的烟雾,
帝王来到原庙,身着华丽的衣冠拜谒。
阳光首先照耀金色的车舆,
而寒霜的气息依然透过玉制的仪仗。
随行的骑士穿着绵裘,光彩夺目,
侍臣的瑶佩轻响,声声悦耳。
一听到那优美的诗句,歌声热烈而盛大,
这场面不亚于都城中人们的盛况。
注释:
- 驰道:指通行的道路,这里形容的是朝廷出行的道路。
- 尘清:尘土清新,指的是清晨的空气。
- 紫烟:指云烟缥缈的情景,寓意神圣。
- 帝:指皇帝。
- 原庙:指祭祀的庙宇。
- 金舆:金色的车舆,指帝王的车。
- 霜气:指寒霜的气息。
- 玉仗:玉制的仪仗,象征权威。
- 绵裘:柔软的绵制衣裳。
- 明粲粲:形容光彩夺目。
- 瑶佩:指美丽的佩饰。
- 佳句:优美的诗句。
典故解析:
此诗表现了皇帝出行谒庙的盛况,展现了王室的威仪和国家的繁荣。古代帝王常常会在特定的日子前往庙宇进行祭祀,祈求国家安泰、风调雨顺,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正是这一传统仪式的写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宗道,号逸叟,宋代诗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擅长诗词和散文。他在文学上受到李白、杜甫等人的影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与文化繁荣时期,诗人借助对帝王出行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昌盛的祝福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诗歌鉴赏:
《和永叔从驾谒景灵宫》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出行的庄严场面,充满了礼仪的美感与节日的气氛。开篇以“驰道尘清生紫烟”引入,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神圣,瞬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的氛围。接着,通过描写“帝临原庙拜衣冠”,突出了皇帝的威仪,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重。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日华”、“金舆”、“霜气”等,营造了一幅光彩照人的画面。后半部分则描写了随行的骑士与侍臣,展示了他们的华丽与尊贵,让人倍感盛大与奢华。最后一句“一闻佳句歌熙盛”,则将全诗推向高潮,诗人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赞美。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驰道尘清生紫烟:描写清晨的驰道,尘土微扬,形成如紫烟般的视觉效果。
- 帝临原庙拜衣冠:皇帝来到庙宇,身着华丽的衣服和冠冕,表现出皇家的庄重。
- 日华先向金舆动:阳光首先照射在金色的车舆上,象征着光辉与尊贵。
- 霜气犹通玉仗寒:寒霜气息依然透过玉制的仪仗,暗示着天气的寒冷,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后骑绵裘明粲粲:后面的骑士穿着绵裘,光彩照人,表现出随行者的华丽。
- 侍臣瑶佩响珊珊:侍臣佩戴的瑶佩发出悦耳的声音,增添了场面的生动。
- 一闻佳句歌熙盛:听到美妙的诗句,歌声热烈而盛大,表现了文化的繁荣。
- 不减都人来路观:这场面不亚于都城中人们的盛况,强调了盛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驰道尘清”和“帝临原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紫烟”比喻清晨的气氛,富有诗意。
- 拟人:如“霜气犹通”,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特征,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盛世的赞美,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重与华美,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统的尊敬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驰道:象征着出行与尊贵。
- 紫烟:象征着神圣与庄重。
- 金舆:代表着权威与富贵。
- 霜气:暗示天气的寒冷与清晨的宁静。
- 绵裘:象征着温暖与奢华。
- 瑶佩:代表着美丽与高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帝”是指谁?
A. 皇帝
B. 文人
C. 农民 -
“日华先向金舆动”中的“日华”指的是什么?
A. 太阳的光辉
B. 月亮的光辉
C. 星星的光辉 -
诗中表现的主要场景是?
A. 田园风光
B. 皇帝出行谒庙
C. 游山玩水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这首诗描绘了清晨出发的情景,与韩维的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自然之美;而韩维则更注重皇家的庄重与礼仪。
《登高》:杜甫的《登高》同样反映了盛世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的深思,与韩维的庆贺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