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闵师见写陋容以诗奉答
作者: 林逋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顾我丘壑人,烦师与之写。
北山终日悬,风调一何野。
林僧忽焉至,欲揖顷方罢。
复有条上猿,惊窥未遑下。
白话文翻译:
看我这丘壑中的人,恳请老师为我写下。
北山整日悬挂,风景竟是如此荒凉。
林中的僧人忽然到来,想要行礼时刚刚停下。
再有树上的猿猴,惊讶地窥视着,不知下去。
注释:
- 丘壑:指山丘和沟壑,形容自然风光。
- 烦师:恳请老师,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 风调:风景,指自然环境的气候和景致。
- 林僧:指在林中修行的僧人。
- 揖: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敬意。
- 条上猿:指树上的猿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与僧人的交往,反映出诗人对于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师长的尊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1028),字景熙,号逸叟,晚号白雪居士,浙江人,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以隐逸生活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是林逋在与朋友交往时,因朋友请他为其写诗而作,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师长的尊重,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惬意与宁静。
诗歌鉴赏:
林逋的《闵师见写陋容以诗奉答》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际关系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的开头“顾我丘壑人”,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接下来的“烦师与之写”则流露出对师长的尊重与依赖,展现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
北山的描绘“北山终日悬,风调一何野”,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苍茫与幽静,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受。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林中的僧人突然到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偶然相遇与互动,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
最后一联“复有条上猿,惊窥未遑下”则增添了一丝生动的气息,猿猴的惊动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暗示着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也蕴藏着生动的生命气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师长的敬重,反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顾我丘壑人:强调诗人自我身份,表达对自然的依恋。
- 烦师与之写:请求老师为其写诗,展现对师长的尊敬。
- 北山终日悬:描绘北山的壮丽与孤高。
- 风调一何野:感叹自然环境的荒凉与清新。
- 林僧忽焉至:林中的僧人突然出现,增添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 欲揖顷方罢:描述僧人行礼的瞬间,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礼仪。
- 复有条上猿:猿猴的出现,增添了诗的灵动。
- 惊窥未遑下:猿猴的惊讶,表现自然生机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生动的动植物,赋予其灵动的性情。
- 对仗:如“烦师与之写”与“欲揖顷方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北山、猿猴等意象强化了自然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师长的尊敬,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切感悟,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壑:象征自然的美与宁静。
- 北山:代表高远、孤独的境地。
- 林僧:象征修行与心灵的静谧。
- 猿猴: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景观的美,更深刻地象征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追求,体现出一种隐逸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丘壑”指的是: A. 山丘和沟壑
B. 城市与乡村
C. 江河湖海
D. 平原与高地 -
诗人请求师长写诗是为了: A. 求名
B. 表达尊敬
C. 宣扬自己
D. 记录历史 -
“复有条上猿,惊窥未遑下”中的“猿”主要象征: A. 悲伤
B. 生机
C. 忧虑
D. 迷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山中问答》:同样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静夜思》:关注思乡情感,与林逋的隐逸风格形成对比。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自然与人生哲理上的不同表达,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大典》
- 《林逋诗词研究》
以上是关于林逋《闵师见写陋容以诗奉答》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