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归州陆行至夔州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8:42:55

旷野无人宿,危亭犯雨过。

岭云堆屃赑,刹海现兜罗。

酒触秋怀壮,天留暮色多。

不胜行役苦,裁入竹枝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归州陆行至夔州 其二
旷野无人宿,危亭犯雨过。
岭云堆屃赑,刹海现兜罗。
酒触秋怀壮,天留暮色多。
不胜行役苦,裁入竹枝歌。


白话文翻译:

在辽阔的野外没有人可以宿泊,
雨中的危亭显得格外孤寂。
山岭上的云层堆积如同赑屃,
海边的寺庙隐现犹如兜罗。
酒与秋天的情怀相互交融,
天色渐晚,留恋着黄昏的美。
行走的艰辛难以承受,
我只能裁剪竹枝来歌唱。


注释:

  • 旷野:指开阔的野外,没有人烟。
  • 无人宿:没有人可以投宿。
  • 危亭:高耸的亭子,可能是为了避雨或观景。
  • 犯雨过:经历了雨水的侵袭。
  • 屃赑:屃赑,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这里形容云层的厚重。
  • 兜罗:佛教用语,指一种法器或佛像。
  • 酒触秋怀壮:酒与秋天的情怀融合在一起,显得豪壮。
  • 裁入竹枝歌:用竹枝编制成乐器来歌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仪凤,宋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刘仪凤的诗歌常常表达游历中的感悟,带有浓厚的乡愁和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仪凤行至夔州的途中,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怀的交融,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寂与思乡之情。开头两句描绘了荒凉的野外和孤立的亭子,营造了一种寂寥的氛围,仿佛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岭云堆屃赑,刹海现兜罗”则通过云的形象和寺庙的隐现,引发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

“酒触秋怀壮,天留暮色多”则展现了诗人对酒的依赖和对秋天的感慨。秋天常常被视为凋零与失落的季节,而酒则成为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媒介,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豪壮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最后两句“不胜行役苦,裁入竹枝歌”则回归到个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无奈,以及用歌唱来抒发内心苦闷的方式,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工整流畅,更在内容上深刻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自我的深刻理解。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旅行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旷野无人宿:开篇便设定了孤独的场景,诗人在辽阔的野外旅行,感到无处可去。
  2. 危亭犯雨过:雨中的亭子显得格外孤单,突显了诗人的无助和孤立。
  3. 岭云堆屃赑:描绘山岭上云层的厚重,暗示着自然的浩瀚与神秘。
  4. 刹海现兜罗:寺庙的隐现象征着信仰与灵性,给人一种超脱的感觉。
  5. 酒触秋怀壮:酒与秋天的结合,表达了诗人豪壮的情怀。
  6. 天留暮色多:黄昏的景色渗透着诗人的思绪,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7. 不胜行役苦:旅途的艰辛难以忍受,流露出疲惫之情。
  8. 裁入竹枝歌:用竹枝作乐器来歌唱,暗示诗人用音乐来舒缓内心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岭云堆屃赑”形象化地描述云层的厚重。
  • 对仗:句式工整,形成了对称美。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的孤独与艰辛,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在困境中用音乐与酒来排解内心的苦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旷野:孤独、无助。
  • 危亭:避难、孤寂。
  • 岭云:自然的浩瀚与神秘。
  • 兜罗:信仰与灵性。
  • :情感的寄托与豪壮的象征。
  • 竹枝歌:音乐与自我表达的方式。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中丰富的画面,更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经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危亭犯雨过”意为: A. 高亭下雨
    B. 雨中的亭子
    C. 亭子被雨淋湿

  2. 诗中提到的“岭云”指的是: A. 山岭上的云
    B. 云海
    C. 亭子上的云

  3. “裁入竹枝歌”表达了诗人: A. 继续旅行
    B. 用音乐来表达情感
    C. 制作乐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但着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月色与酒,表现了孤独与自我解脱的情感。

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