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月护送参赞海公统军赴藏 其三》

时间: 2024-12-29 18:49:16

青海诸番道,兼衣夏月过。

冰天无汗马,雷峤有埋驼。

地险达般岭,天通穆鲁河。

噶达苏屹老,超蹀快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海诸番道,兼衣夏月过。
冰天无汗马,雷峤有埋驼。
地险达般岭,天通穆鲁河。
噶达苏屹老,超蹀快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青海地区的艰难行程,诗人在夏天的炎热中穿行,然而冰冷的天气让马匹无法出汗,雷峦山脉中埋藏着骆驼。地势险峻,达般岭难以攀登,天空通向穆鲁河流。噶达苏山高耸,超越这条路又该如何呢?

注释:

  • 诸番道:指青海地区的多条道路。
  • 兼衣:指在夏天还需穿外衣,说明天气寒冷。
  • 冰天:形容天气寒冷。
  • 无汗马:马匹在冰冷的天气中无法出汗,表明环境的严酷。
  • 雷峤:指雷峦山脉。
  • 埋驼:象征着艰难的行程,驼队可能在此遭遇困境。
  • 般岭:指一座险峻的山岭。
  • 穆鲁河:当地一条河流,连接天与地。
  • 噶达苏:一座高山,象征着险峻的地势。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地名如“穆鲁河”、“噶达苏”等都是青海的实际地名,反映了作者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熟悉和对西部艰苦行军的真实体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和瑛,清代诗人,深受传统诗词的熏陶,作品多以山水、边塞为题材,风格豪放,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西藏与青海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活动频繁之时,诗人以此诗表达了对参赞海公出征西藏的送别之情,展现了边疆的自然环境及行军的艰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象鲜明,画面感强烈。从“青海诸番道”开篇,便引入了辽阔的地域背景,展示了诗人对青海地区的熟悉与热爱。诗中描绘的严酷天气和艰难地形,营造出一种险象环生的氛围,展现了出征的艰辛。尤其是“冰天无汗马”,不仅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行军的艰难与不易。最后的“超蹀快如何”则引发了对前路的思考,既是对即将出征者的激励,也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艰难旅途的深刻认识,体现了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海诸番道:提到多条道路,暗示出征的复杂与漫长。
  2. 兼衣夏月过:指出夏天依然寒冷,突显环境的苛刻。
  3. 冰天无汗马:描绘出严寒之下,马匹的困境,象征艰难行程。
  4. 雷峤有埋驼:暗示在险峻的山中,行军的艰难和危险。
  5. 地险达般岭:强调地形险峻,难以通行。
  6. 天通穆鲁河:天与地的连接,象征行程的终点与希望。
  7. 噶达苏屹老:高耸的山峰,象征着巨大的挑战。
  8. 超蹀快如何:发出感叹,未来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冰天无汗马”和“雷峤有埋驼”,形成鲜明的对比。
  • 象征:如“噶达苏屹老”象征着前途的艰难与挑战。
  • 夸张:如“冰天”形容极端天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西边征途的敬畏与感慨,既有对朋友出征的关心,也反映出对艰难环境的深刻认识,传达出一种豪情壮志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海:象征着边疆的辽阔与神秘。
  • 冰天:代表着严酷的自然环境。
  • 马、驼:骆驼与马匹象征着行军的工具,反映出运输的艰难。
  • 雷峤、般岭:地形险峻,代表着行程中的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海诸番道”指的是( )

    • A. 多条道路
    • B. 一条河流
    • C. 一座山
    • D. 一片森林
  2. “冰天无汗马”中的“无汗”表明( )

    • A. 天气炎热
    • B. 天气寒冷
    • C. 马匹健康
    • D. 行军轻松
  3. 诗的最后一行“超蹀快如何”表达了( )

    • A. 对未来的信心
    • B. 对前路的迷茫
    • C. 对出征的期待
    • D. 对环境的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和瑛的作品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白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豪情,而和瑛则更注重现实环境与行军的艰辛。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边塞诗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