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骑巴图鲁,千员默尔庚。
雕弧随月满,长剑倚霜鸣。
失策凭垂仲,抛戈耻戴绷。
由来古佛国,持护仗天兵。
白话文翻译:
百骑的勇士如同巴图鲁(英雄),千名士兵如同默尔庚(精锐)。
雕刻的弓箭在明月下显得分外圆满,长剑靠在霜雪上发出清脆的鸣响。
失策之时依赖于垂仲(古代名将),抛弃武器的耻辱使我受尽折磨。
自古以来就有佛国存在,天兵在此守护着这片土地。
注释:
- 巴图鲁:指勇士或英雄,这里形容骑兵的勇猛。
- 默尔庚:指精锐的部队,表示士兵的数量和战斗力。
- 雕弧:雕刻的弓,形容弓箭的精美与威力。
- 长剑倚霜鸣:长剑靠在冰霜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暗示剑的锋利和寒冷的气氛。
- 失策:指失误或错误的决策。
- 垂仲:指古代著名的军事将领,象征着军事才能和智慧。
- 古佛国:指的是历史上与佛教有关的国家或地区,象征着和平与庇护。
- 天兵:指神灵所派遣的军队,表示神圣的保护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和瑛,清代诗人,生活在康熙年间,擅长诗词,风格多样,常以豪放激昂的气魄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多涉及历史和战事,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对西藏的统治与管理阶段,作者通过描绘护送参赞海公赴藏的场景,表达对边疆安定的期许和对士兵勇敢精神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象和豪迈的气势展开,展现了清代边疆军队的英勇与忠诚。诗中“百骑巴图鲁,千员默尔庚”开篇便用对仗的句式,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军队景象,展现了士兵们的英勇与气概。接着“雕弧随月满,长剑倚霜鸣”,通过描绘武器在月光下和霜雪中的状态,渲染出一种冷峻的美感,既表现了武器的锋利,也暗示了战争的严酷。“失策凭垂仲,抛戈耻戴绷”则流露出对军队策略失误的反思,表达出一种对战士的关心和对荣誉的重视。最后以“由来古佛国,持护仗天兵”收尾,强调了守护这片土地的神圣使命,流露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勇士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骑巴图鲁,千员默尔庚:描绘出千军万马的浩大场面,显示出军队的气势和士兵的勇猛。
- 雕弧随月满,长剑倚霜鸣:用优美的意象塑造出武器与自然的和谐,带出战斗的氛围。
- 失策凭垂仲,抛戈耻戴绷:表达对战斗失误的反思与自责,显示出士兵的忠诚与荣誉感。
- 由来古佛国,持护仗天兵:强调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古佛国的神圣与天兵的保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百骑巴图鲁,千员默尔庚”,形成了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 意象:如“雕弧”、“长剑”展现了战争工具的美感与实用性。
- 象征:佛国和天兵象征着和平与保护,反映了对国家安宁的期盼。
主题思想:
全诗以边疆军队的勇敢为主线,表达了对士兵的赞美和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 骑兵:象征着力量和勇气,代表着边疆的守护者。
- 弓箭与剑:象征着战争与斗争的工具,体现出战斗的艰苦。
- 古佛国:象征着安宁与和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百骑巴图鲁”中的“巴图鲁”指什么? A) 英雄
B) 城市
C) 战争 -
诗中描绘的“雕弧”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美感
B) 战斗
C) 平静 -
“持护仗天兵”中的“天兵”象征什么? A) 战斗
B) 保护
C) 进攻
答案:
- A) 英雄
- A) 美感
- B) 保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和瑛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现了对豪迈精神的追求,但和瑛更注重对边疆战士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关注于人生的哲理与豪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清代诗人和瑛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