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更漏子
作者: 晏殊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蕣华浓,山翠浅。
一寸秋波如剪。
红日永,绮筵开。
暗随仙驭来。
遏云声,回雪袖。
占断晓莺春柳。
才送目,又颦眉。
此情谁得知。
白话文翻译:
花儿盛开,山色显得淡雅。
一寸秋水如同剪裁过的丝绸。
阳光明媚,华丽的筵席已然展开。
暗暗地,似乎有仙人驾着云车而来。
阻止那云的声音,轻轻回旋着雪白的衣袖。
占据了清晨的黄莺和春柳。
刚送走目光,又忍不住皱起眉头。
这样的情感,又有谁能知晓呢?
注释:
- 蕣华:指荷花,蕣即为“莲”。
- 一寸秋波:形容秋水的细腻柔美。
- 绮筵:华丽的宴席。
- 仙驭:神仙的车驾,暗指神秘的来访者。
- 遏云声:阻止云彩的声音,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晓莺春柳:清晨的黄莺和春天的柳树,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颦眉:皱眉,表现出一种情绪波动。
典故解析:
本诗表达了一种惆怅而又美好的情感,蕴含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诗中提到的“仙驭”暗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字叔原,号晚晴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其词风清丽婉约,擅长描写风花雪月,是“婉约派”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更漏子》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更漏子》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充分展现了晏殊细腻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情感。全词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词的开头“蕣华浓,山翠浅”便用色彩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气氛。接下来的“一寸秋波如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水的柔美,暗喻着流逝的时光。随着“红日永,绮筵开”,诗人带我们进入一个华丽且充满生机的场景,似乎在邀请读者共同感受这一美好瞬间。
而“暗随仙驭来”,则将这一场景与一种超凡的境界相结合,仿佛有神秘的力量在此凝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遏云声,回雪袖”描绘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日的宁静与美丽。最后的“此情谁得知”,则是一种感叹,表达了诗人在美好与惆怅交织之下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词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反思,展现了晏殊深邃的思想与独特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蕣华浓,山翠浅。
描绘了秋天的荷花盛开,山色显得淡雅,展现出一种清新恬淡的自然景象。 -
一寸秋波如剪。
比喻秋水如同剪裁过的丝绸,形容水面细腻而美丽。 -
红日永,绮筵开。
描绘阳光明媚,华丽的筵席已然展开,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活力。 -
暗随仙驭来。
暗示神秘的存在,使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氛围。 -
遏云声,回雪袖。
阻止云彩的声音,营造出安静的环境,表现宁静与美好。 -
占断晓莺春柳。
占据了早晨的黄莺与春天的柳树,暗示着春天的生机。 -
才送目,又颦眉。
描述目送美景后,心中却生出愁苦,表现情感的波动。 -
此情谁得知。
最后的一句感叹,表达出对这种情感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寸秋波如剪”,形象生动。
- 对仗:如“红日永,绮筵开”,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遏云声”,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精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蕣华:象征美好与纯洁。
- 秋波:象征流逝的时光和柔美的情感。
- 红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仙驭:象征理想与超脱。
- 晓莺春柳:象征生机与青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蕣华浓,山翠浅”中“蕣华”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菊花
c) 玫瑰 -
“一寸秋波如剪”中“秋波”比喻了什么? a) 秋天的风
b) 秋天的水面
c) 秋天的落叶 -
诗中的“此情谁得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 a) 荷花
- b) 秋天的水面
- b) 孤独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李清照的风格更为细腻而富有女性特质,强调内心情感的细腻变化,而晏殊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色来传达情感,具有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晏殊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