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三十九首 其三十》

时间: 2024-09-19 22:00:13

实修名自来,犹影长随身。

惑者偏忌嫉,终之反累人。

况驰死后誉,何关一丘尘。

所以识达早,托醉全吾真。

归兴因莼鲈,口腹何足陈。

到今吴江水,秋至清粼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实修名自来,犹影长随身。
惑者偏忌嫉,终之反累人。
况驰死后誉,何关一丘尘。
所以识达早,托醉全吾真。
归兴因莼鲈,口腹何足陈。
到今吴江水,秋至清粼粼。

白话文翻译

实实在在的修身养性,名声自然跟随,就像影子总是伴随着身体。那些困惑的人偏偏会忌妒和嫉妒,最终反而会累及自己。何况在世间名声的追逐,死后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早早地就要明白真理,醉酒也能让我保持真实的自我。归来的兴致正好是莼菜和鲈鱼,虽然口腹之欲又有什么值得强调的呢?如今吴江的水,到了秋天清澈见底。

注释

  • 实修名:实际修养和声名。
  • 惑者:困惑、迷惑的人。
  • 偏忌嫉:特别的忌妒和嫉妒。
  • 丘尘:小土丘和尘土,指微不足道的名声。
  • 识达:明白事理,达到认识的境界。
  • 莼鲈:莼菜和鲈鱼,指美好的食物,象征生活的乐趣。
  • 清粼粼:水清澈,波光粼粼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奭,号云峰,宋代诗人。他以诗风清新、用词考究而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等题材,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名利的看法发生变化的时期,许多诗人开始反思名声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张镃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张镃的《杂兴三十九首 其三十》是一首反映个人哲学与生活态度的诗作。全诗以修身养性为核心,强调内在的真实和自我价值,而非外在的名声与世俗的追逐。诗中通过对“影”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名声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即真正的修养和名声是伴随而来的,像影子一样,不可分离。

第二联提到“惑者偏忌嫉”,则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表明了人在面对他人成功时的不安与嫉妒,最终反而会导致自我困扰。接着,诗人直言死后名声的无关紧要,强调了内在的真实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最后两句则以自然景物结尾,将个人修养与自然的美好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简单乐趣的享受。通过莼菜和鲈鱼的意象,诗人传达了一种归隐田园、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展现了他的豁达与洒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实修名自来:实际修养自然能带来声名,强调内在的价值。
  2. 犹影长随身:名声如影随形,说明名声是伴随修养而来的。
  3. 惑者偏忌嫉:那些迷惑的人常常会对他人产生忌妒和嫉妒之心。
  4. 终之反累人:这种忌妒最终会反过来害了自己。
  5. 况驰死后誉:即使是追逐名声,死后又有什么意义呢?
  6. 何关一丘尘:与微不足道的名声没有关系。
  7. 所以识达早:所以早早地明白道理。
  8. 托醉全吾真:借酒行乐,可以保持真实的自我。
  9. 归兴因莼鲈:归来的乐趣源于莼菜和鲈鱼的美味。
  10. 口腹何足陈:口腹之欲又何足挂齿呢?
  11. 到今吴江水:如今吴江的水依然清澈。
  12. 秋至清粼粼:秋天来临时水面波光粼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影子,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节奏感。
  • 象征:莼鲈象征着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倡导追求真实自我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意象分析

  • :象征名声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 莼鲈:象征生活的乐趣,代表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吴江水:象征自然的清澈与纯粹,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惑者偏忌嫉”指的是哪类人?

    • A. 理智的人
    • B. 忧虑的人
    • C. 迷惑的人
    • D. 快乐的人
  2. 填空题:诗的最后一句描绘的是__的景象。

  3. 判断题:诗中提到“死后名声无关紧要”,这一观点是积极向上的。(对/错)

答案

  1. C
  2. 吴江水的清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反映田园生活与自我价值的诗作。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歌。

诗词对比

  • 张镃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张镃更侧重于对名声的思考,而陶渊明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归隐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镃诗集》